711章 你们选一家(第 2/3 页)
作者们通过<a href="http://www.nature.com/submit" target="_blank">www.nature.com/submit</a>来投稿,他们的论文或许要在几个月后才能被编辑看到。
沈奇的意思是,咱们不走《nature》的投稿系统了,直接发e-mail给他们的负责人。我以前都是这么操作的。
哪个行业皆有超脱于规定之外的特殊人士,特事特办吧。武俊强在英国待过一段时间,他被组织安排与《nature》的负责人进行联系。
武俊强写了封e-mail,收件人是乔治?布雷克,抄送沈奇。
“布雷克博士:
你好。
我是燕大沈奇科研中心生物实验室的研究员武俊强,在我们团队负责人沈奇教授的带领下,我们完成了一项基因方面的研究,论文稿贴在附件栏,请查收并盼回复。”
《nature》是周刊,因而其发表科学新闻及研究成果的周期是非常快的。
这也是沈奇偏爱《nature》的另外一个原因。
跟《nature》相比,季刊甚至是年刊性质的数学期刊真的是太拖沓了。
这都什么年代了,更新量才王道呀。
量大管饱同样适用于科学类杂志的读者群。
即便《nature》的更新速度为行业最快,但从稿件进入<a href="http://www.nature.com/submit" target="_blank">www.nature.com/submit</a>系统,到稿件被正式接受,平均周期也有13个星期。
13个星期之后,如果作者的论文稿没被编辑退回,那么论文稿将进入审稿人评审阶段。
如果审稿人过审了,则在7个星期之后,论文将发表于《nature》上。
也就是说从投稿到发表,一篇《nature》论文出现在大众读者眼前的平均周期为20个星期。
这是在论文质量非常高的前提下的平均值。
而一半的论文,在编辑这关就被直接咔嚓掉了,根本无法进入审稿人评审阶段。
也有特殊情况,那就是《nature》编辑部认为的重要论文。
-->>(第 2/3 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