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五章 逆臣(十七)(第 4/4 页)
“那么,除了战时内阁以外,还有别的办法吗?”
出让黄钺,这事情实在太大了,饶是李定国也不敢轻易作出决断。原因无他,这黄钺本就是永历所赐,天子赐物哪有转赠的道理。可若是不将黄钺交给战时内阁,对于消弭永历弃国的恶劣影响又将会大打折扣不说,其他各部明军也会怀疑他是否有借战时内阁行谋朝篡位之事的心思。墉
“那就只有废立天子了。”说到此处,陈凯不由得冷笑了一声:“这狗屁倒灶的事情,谁愿意谁来,反正我担不起这个骂名。”
是啊,昏君弃国,另立新君,理论上确实可行,比如大明战神朱祁镇北狩瓦剌,在太后的批准下朝臣们便推举了英宗的弟弟景宗朱祁钰继承大统。但现在太后也去了缅甸,永历的亲兄弟也都死绝了,就连永历的太子也同样去了缅甸。前提条件不在,那么,与事者便必然要担上一个乱臣贼子的骂名,别说是一辈子了,估摸着子孙后代都要面对千夫所指的下场。
就像是陈凯之前讲过的那个周厉王,都昏庸到了那个份上了,已经快要赶上他听说书讲过的那个商纣王了,国人一开始或许存了杀心,但气头儿过去了也只能将他赶走,并不敢真的追杀过去。而周公、召公二相也同样只敢代天子行政,并不敢真的奉太子继位,太子也不敢真的继位。
一下子又回到了这个两难的窘境,李定国不由得颓然了几分。倒是陈凯,却推心置腹的说道:“哎,宁宇,说句心里话,论打仗的能耐,你堪称惊才绝艳,这世上罕有敌手。但就治国而言,确非你之所长。与其这样下去,不如把黄钺交出来,再自谦上两句,世人也会赞你一句高风亮节。名声这东西,有时候比权位更重要,尤其是对于你的出身而言,有了这个,日后谁也没办法再说你什么了。”
名声,这确实是李定国最为看重的东西。透过史料的记述,陈凯清晰地记得李定国与刘文秀之间关于联手扶明的誓言——他们要洗脱贼名,现在不正是最好的机会吗?毕竟,哪有乱臣贼子会为了国事放弃手里的监国大权,这完全不合常理嘛。除非,这个曾经的乱贼已经真的改邪归正了,否则根本没办法解释。
“竟成,你当初推辞潮州知府也是这个原因吗?”
这是一桩十多年前的旧事了,此间李定国问及,陈凯亦是不做犹豫,重重的点了点头:“是的,潮州府城确是我一力谋划并亲身涉险所得,大木当时也视我为潮州知府的不二人选,甚至就连我、叶藩台和陈道台的任命都已经下达了,可我还是硬顶回了任命,将知府之位拱手相让。原因也很简单,叶藩台是进士出身,而我只是个童生,大木知我才具,可世人多愚,只能看得到摆在明面儿上的功名。我不能让人视我等为草台班子,不能让潮州本地人瞧不起我们这些抗击虏师的忠良。些许权位,不过等闲事罢了。况且,我还得了个好名声,不是吗?”墉
陈凯笑得坦然,李定国亦是被这份谋国不谋身的大义凛然所感动。他记得,金维新就曾多次盛赞过陈凯的高风亮节,声称若是大明当年若是多几个陈凯也绝对不会落到今日这般田地。“云贵川第一凯吹”对李定国的影响力之深远,自不待提。此间见得陈凯都能为国事不惜己身,他又有何理由再推托下去?
“你陈竟成能做到,我李定国自也当仁不让。我支持你倡议建立战时内阁之事,黄钺也将会在战时内阁成立之日交托在你的手上。但你也须得答应我一件事情。”
“但请直言。”
“一定要驱除鞑虏,恢复汉家江山,我一生之荣辱全在此事。否则,就算是暴尸荒缴,我也绝不肯瞑目。”
闻听此言,陈凯的心中亦是如翻江倒海,热泪不由得从眼眶中涌了出来:“固所愿也,不敢请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