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四章 骆驼与稻草(十七)(第 2/4 页)
“不能再等下去了,再等下去就算是管效忠和噶达浑都来了也没用,我军必须要赶在海寇的兵力超过我们之前与其决战!”
这样的紧迫感,更多的还是来源于对绿营战力的不信任。满蒙八旗不提,就算是汉军八旗他们也不认为会轻易败给明军。但是,济度手里的八旗军加在一起只有一万八千战兵,这个数字已经比现在的明军数量少了。就算是噶达浑能够全须全影的回援、管效忠能够顺利抵达,他也不过是将兵力拉平而已。
可照着明军的势头,却是丝毫不打算给他任何机会。到了那时候,明军只要用五大精锐加上三个骑兵镇不计伤亡的牵制住满蒙八旗,余下的各镇向汉军八旗和绿营兵猛攻,战胜清军的概率可以说是大得让济度绝对不愿意接受这场战斗。而明军一旦拥有了绝对的兵力优势,老虎山、西山根本守不住。他要么放弃浙东八府,固守钱塘江防线,要么冒险决一死战,用成千上万八旗军的性命搏一个死中求活,无论是哪种选项的结果都将会是他难以承受的。
四年来,这是郑亲王济度的第一次“乾纲独断”。对此,主战派自不待提,作为八旗军,他们对于长久以来的被动防守早已是深恶痛绝,就算是以阿玉锡为首的主守派在形势进一步恶化的当下也纷纷表示了一定拼死血战的态度。这,显然已经不是战守方略的矛盾,而是决定这支衢州八旗军的生死存亡,他们前所未有的团结在了一起,无分旗色,无分满、蒙、汉军。
从正月初五开始,清军开始大肆出动,驱逐明军向老虎山和西山南段的渗透。对此,明军则派出了更多的部队,加大对清军的袭扰。双方的战斗规模在不断升级,发展到了正月初六,大量的八旗军出现在了老虎山以西、以南的地域。到此,郑成功也看明白了清军的意图所在,却并没有收缩战线,而是调集了更多的军队参战,甚至摆出了要与清军决战的架势来。
明军没有选择继续等待援军,这确实出乎了清军的意料,但是既然郑成功如此骄横,于他们看来也是再好不过的一件事情了。因为,战场将会在对他们更为有利的地方,平添了一份胜算。
正月初七一大早,明军便倾巢而出,直扑老虎山一线。对此,清军自然是出兵迎战,并且在老虎山的西南方向展开了队列。
双方的探马、游骑在这大片区域追逐游斗,试图获取更多的情报的同时为己方更好的屏蔽军情。清军的骑兵无论从数量还是质量上都更为占优,但明军的骑兵经过了这么多年的征战,也绝非是弱鸡。双方你来我往,轻骑狗斗间打得不亦乐乎,而伴随着明军的步步紧逼,他们游斗的空间也在不断地压缩,直至明军抵近清军大阵的两里外。
“国姓爷,鞑子看样子已经准备好了。”
“不急,他们想要以逸待劳,在等着我军发起进攻。”
虽然早已被册封为亲王,但郑成功仍旧喜欢部下称其为国姓爷。这个称呼对他而言是有着特殊意义的,不仅仅是因为曾经的那位隆武皇帝的深恩厚义,更在于他在无论何等险恶的环境下都可以坚持下来的那份负罪感。
此间,清军的主力已在眼前,他却很意外心中并没有涌起那种想要立刻将其斩尽杀绝的冲动。这份克制,是多年征战一点点养成的,更是他这些日子以来一次次的告诉他自己,他和陈凯已经筹划经年,一步步的将这支清军主力削弱到了现在的地步。剩下的,就是临门一脚了,断不可有任何闪失,否则这十年之功便会毁于一旦!
“让儿郎们积蓄一下体力,一口气打垮鞑子。我军要在江山县城里吃午饭。”
双方的探马不断地回报,明军对照着清军的阵型做出反应,将最为精锐的戎旗左镇、左先锋镇和亲丁镇摆在了大军的左翼,而是由另外两支精锐——戎旗右镇和右先锋镇占据中军,游兵镇和昨天才刚刚赶到的智武镇则并列于临近江山港西岸的右翼。
“海寇是打算把我们赶下河啊。”
一字一句的蹦出了这几个字,济度亦是怒不可遏。
其实,他并不是因为明军布阵的意图而感到愤怒,而是因为他们也抱着同样的心思,将战斗力最强的满洲八旗和部分汉军八旗摆在了对应明军左翼的右翼,中军和左翼则是由剩下的汉军八旗和绿营协守。说白了,明军就是要与满洲八旗刚正面。否则,他们完全可以摆出一个左守、右攻、中协助的布局出来。
“王爷,海寇好像比我们预计的还要少。”
-->>(第 2/4 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