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6 高第要撤回关外兵马】(第 3/4 页)
面对后金的凌厉攻势,明辽东经略王在晋等人主张退守山海关,而宁前兵备佥事袁崇焕则主张保关内必守关外,保关外必守宁远,得到前往山海关巡视的明东阁大学士、兵部尚书孙承宗支持。
不久,明廷任用孙承宗取代王在晋。
1623年,明天启三年、后金天命八年九月,孙承宗命袁崇焕与副总兵满桂领兵万余驻防宁远。
袁崇焕抓紧练兵屯田,按照以台护铳、以铳护城、以城护民原则修建城堡,亲定规制,城高3丈2尺,雉高6尺,址广3丈,上广2丈4尺。
宁远城建筑成,遂为屏障山海关的军事重镇。
孙承宗和袁崇焕在辽东花了很大力气,苦心经营,才把岌岌可危的局面开始扭转过来。
1625年,明天启五年、后金天命十年夏,孙承宗采纳袁崇焕建议,派兵据守锦州、松山、杏山、右屯及大、小凌河等城,将辽西防线向前推进200里,使宁远亦有所屏障。
十月,明廷派阉党高第取代孙承宗。
在原本的历史中,高第刚一上任就要把锦州、右屯等地的防御器械撤除,把守军全部赶进关里。
袁崇焕坚决反对,高第不但不听袁崇焕的忠告,还打算进一步放弃宁远和前屯两座城堡。
袁崇焕坚决表示:“我的官职是宁远道,我要死就死在这里,决不离开宁远一步!”
高第没有办法,只好让他率领一小部分明军留下。
接着高第就匆忙的下令尽撤锦州、右屯、大、小凌河及松山、杏山等地的明军和守城器具,退入关内。
这个撤退命令来得十分突然,事前缺乏周密的组织工作,因此在撤退途中,人马争先恐后,乱成一团,连平日屯积在各地的十多万石军粮也丢弃了。
老百姓平白无故地遭受逃难流亡的痛苦,在路上死亡的很多,到处听到悲惨凄苦的哭声。百姓怨恨,军队更加没有斗志了。
锦州、右屯和大、小凌河等地城堡均被放弃。唯袁崇焕申明利害,誓守宁远。
宁远城位于山海关外100公里左右,宁远小城在1428年,宣德三年才设“卫”。
全城呈正方形,共四个门;周长六里八步,高二丈五尺;池深一丈,宽二丈,周长七里八步,只不过比“所”稍大一点而已。
这样的小城,无论如何不能与有精锐明军守卫的沈阳、辽阳等关外重镇相提并论。
西洋大炮运至宁远之初,同样被放置在城外的壕沟以外。
袁崇焕放弃了在城外结寨、与城池互为犄角的阵势,而将宁远所辖中左所、右屯等所有兵马,连同城外的西洋大炮、各种守城器械和百姓一并撤回到城内,城外房屋付之一炬。
重修的宁远城城墙四角各有一个方形敌台,三面伸出城外,一面和城池相连,当时中国最先进的红衣大炮便放置在敌台的特制炮车之上。
火炮调转,火力可覆盖城墙外270度的范围;相邻城墙角敌台之间的大炮还可相对射击城下的敌军,一定程度上填补了过去后金军动手凿城的火炮死角。
《明季北略》记载,当时袁崇焕在宁远城共拥有西洋大炮11门,接受过葡萄牙人训练的彭簪担任火器总把,专司训练炮手使用红衣大炮。
而袁崇焕早在福建便招募的军人罗立,则成为红衣大炮的发射者之一。
努尔哈赤乘辽东明军易帅和匆忙撤军之机,亲统八旗军约六万人,号称十三万,于1626年,明天启六年、后金天命十一年正月十四出沈阳,十七日西渡辽河,直逼宁远。
此时孤城宁远守军不满两万,前有劲敌,后无援兵,形势险恶。
袁崇焕临危不惧,召集诸将议战守,决定采取坚壁清野之策,组织全城军民共同守城。他在众将士面前刺血为书,誓与宁远共存亡,兵民为之感奋。
袁崇焕旋以总兵满桂、副将左辅、参将祖大寿、副将朱梅分守城东、西、南、北四面,自与满桂提督全城。
在城上配置西洋大炮十一门。
东、北两面及西、南两面,分由彭簪古、罗立指挥。
动员城厢商民入城,尽焚城外房舍、积刍,让后金军露处严寒野外。
袁崇焕还针对努尔哈赤善用间谍,亲督同知程维楧稽查奸细,派人巡守街巷路口,又动员街民配合士兵逐户搜捕。令通判金启倧编派民夫,供给守城将士饮食。
又派官吏带领城内商民筹办物料,运矢石、火药等。
军民还在城墙外侧泼水为冰,以阻后金军登城。
一切守御准备于正月二十二日就绪,稳定了军心民心。
正月二十三日,后金军进抵宁远,离城五里横截山海大道,安营布阵,切断宁远与关内的联系,在城北扎设大营。
努尔哈赤遣被掳汉人入城劝降,被严辞拒绝。
袁崇焕命罗立等向城北后金军大营燃放西洋大炮,后金军伤亡甚重,被迫将大营西移。
正月二十四日晨,努尔哈赤发动攻城,命后金军推楯车、运钩梯,步骑蜂拥攻城西南角,万矢齐射城上,城堞箭镞如雨注,悬牌似猬刺。
袁崇焕命发西洋大炮,又杀伤后金军甚众。
-->>(第 3/4 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