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1章 我能有什么坏心思?只是想给您一个惊喜(第 3/4 页)
按照乔喻的规划,第一批次的论文见刊之后再开始投第二批次的论文,就意味著还有三个月的时间做下阶段的工作。
显然这个时间可以说相当充裕。
第二批次的论文乔喻依然打算分成两篇,也依然是他跟陈师兄互为第一作者。
至于原因也很简单。偶尔能发一篇四大顶刊,人家会觉得这人也就是走狗屎运了。
但如果能持续的发顶刊,才会让某些人发现这位大佬必须得供起来……
顺便还能为自己的课题打打gg。正如他跟洛特·杜根说的那样,整个框架他可能要花十篇以上的论文来构建。
前期的工作量还不算大但一旦开始把群论、图论这些东西都引入到框架内的话,各种验证工作将会成倍的增加。
原因也很简单,在引入这些复杂的理论之后,就必须要把模态空间推向更高维。
当群论和图论扩展到高维模态空间时,验证每个定理的工作量将呈指数增长。
最简单的例子,验证一个模态路径的群对称性可能需要检查所有维度上的相互关系。
更别提群论和图论本身属于不同的数学分支,将它们整合到同一个框架中就需要证明一些跨领域的性质,例如群表示在模态路径上的作用。
工作量成倍的增加,到时候就算是把陈师兄把头发全部献祭,甚至活活累死,也不可能在以月为单位计算的时间里完成那些繁复的验证工作。
所以一方面陈师兄能得到他想要的,另一方面陈师兄也是课题组对外的一个活gg。
看吧,来乔喻的课题组,发顶刊就跟玩一样,一年甚至可以发两、三篇。
乔喻甚至都不担心一作分不过来。
道理也很简单,经过这段时间不断地扩展跟补充,乔喻觉得这套公理体系完全可以做成高度公理化跟模块化的理论。
比如他把针对群论模块的证明工作完成之后,那么针对群论引入的各项工作验证,完全可以分成数篇论文。
模态空间的对称群与几何结构、模态路径的群轨道与周期性、群表示在多维模态空间中的作用、模态卷积的群论验证、群作用对模态密度函数的影响、具体数论问题的模态空间群论描述……
真的随便想想,乔喻都能找到成堆的研究方向,而且每个方向都能涉及一个独立的问题或工具,全是不可或缺的。
而且他还有充足的理由这样分类。因为这些命题都集中到一篇论文里,太大了!更不利于传播。
分开反而能显得很精简,其他数学家需要使用的时候,可以更准确的找到所需要的文献。
这些命题足够喂饱一个庞大的课题组了。就好像他之前跟老薛说的那样。
如果有一天成为数学界的领袖了,掌控了无数的资源,但同时有两个亲近的人成就差不多,位置只有一个怎么办?
乔喻当时的回答是,把蛋糕做大。大到让身边的人都感觉吃不完,就不存在这种可笑的问题了。
当然,蛋糕也是要跟能力相匹配的。到了后期,那就只能是有能力就能拿到研究课题,验证成功就上位。
如果做不出来,对不起,自然会被课题组淘汰。
有了这个庞大的团队来为他的理论框架做繁复的验证,他就能抽出时间在博士毕业前把田导要求他做的命题做出来。
比如孪生素数猜想跟黎曼猜想。
当然这些野心,乔喻并没有对外公布。甚至没跟田导跟袁老提这些事情,毕竟前期的工作没那么多,相对而言其实很轻松。
现在也没谁觉得这个命题能在一年内发数篇顶刊。
总之乔喻的规划就是这样,前期的工作量较小,可以通过几篇核心理论和验证论文吸引学术界的兴趣。
后续复杂验证工作的展开,在逐步让大家知道,他打算将整个框架打造为一个全面而严谨的研究体系。
越到后期,难度越大,但吸引到的合作者自然也更厉害,这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也是一个资源不断整合的过程。
他只要保证整个过程都是良性竞争跟发展就好了。
至于做这个长期规划的目的……
其实理由也很简单。大家都知道乔喻是个有著极致天赋的人,但其实大家比不了解乔喻的天赋并不仅限于数学,甚至是科学。
更在于他非常擅长对生活中的一切进行观察跟总结。更有著一件事情要么不做,要么就要做到极致的决心。
比如乔喻很明白他在数学界混,现在最缺的不是天赋、不是论文、不是成就,甚至不是那些乱七八糟的奖项,而是资历跟底蕴。
毕竟其他的荣誉他都有信心在年轻的时候拿到手,唯独资历跟底蕴不一样,一般情况下只能靠时间去慢慢填补。
他的导师田言真,他的师爷爷袁正心,还有洛特·杜根,甚至那个男人的岳父米凯尔·艾森,以及那些大佬们,他们能一言九鼎,靠的可不只是自身那些荣誉。
更因为他们的学生遍布世界各个高校跟研究所。他们的许多优秀学生同样已经成为了数学的大佬……
期刊的编委甚至主编,各大奖项、科学基金的评审委员会成员,高校跟研究所的课题组负责人。
就好像一张网,把这些人凝聚成了一个看似松散实则利益一致的整体。只要有需要,往往就能迸发出极大的能量。
乔喻可等不了这么久。
等他毕业,成为教授,再带学生,还要等著自己带的学生成长起来……
那个时候他可就已经老了!
慢慢的搭建这套理论框架,把一群本就已经在学术界有一定发言权的人都争取到自己身边,国内的,国外的……
大家的核心利益都是一致的。毕竟藉助乔喻的课题,他们的发言权能更大。
接下来就简单了。只需要几年时间,围绕他身边的这些人都将成为他的扩音器,他小声说一句话,也能震耳欲聋,这才是王道。
……
当然,以上都只是乔喻的远景规划,目前还不需要考虑这么多。
课题组内部成员全部照顾到起码都是他十八岁的事情了。距离现在还有一年多所以他还有充足的时间去学习。
-->>(第 3/4 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