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8章 这不是偏执,是自信(第 3/4 页)
失礼只是借口,这些天才都是骄傲的。
……
华夏,燕北大学。
此时的乔喻的确是在做大洋彼岸的教授们所关心的工作。
验证的工作他可以不去管。但有些工作他需要做在前面。
乔喻此时正在做的工作,就是将一系列他打算用模态空间框架解决的问题,从经典表述转化为模态空间下的表述。
比如孪生素数猜想的经典表述是存在无穷多对素数(p,p+2),其中素数p和p+2都是素数。
那么在多模态空间下的表述就要转化为三个问题。
1、在模态空间m中,存在无穷多对模态点(r_p,r_p+2),使得模态距离 d_m(r_p,r_p+2),满足固定约束。
2、模态密度函数p_m(r)在满足孪生素数条件的模态空间区域内累积为无穷。
3、孪生素数对的分布形成模态路径Γ上的等间距点,并在模态空间中表现出周期性和对称性。
简单来说就将一个经典的数论问题,分解成了三个几何问题。
如果他能把这三个几何问题都在模态空间下证明了,就代表著他完成了孪生素数猜想的证明。
当然前提是他的广义模态数论公理体系能够得到数学界的广泛认可,且能证明这套公理体系的确能够在几何跟数论之间相互转换,以及始终保持可验证性。
不过话又说回来,验证工作有人做,这些转化工作只有他亲自操刀了。
毕竟将问题进行转化,要求对这套公理体系了解的极为清晰,以及有著极高的数学洞察力。
同理,想要解决黎曼猜想也是一样的步骤。先把经典化的表述转化成这套框架下的几何表述,并对问题进行分解,然后逐个证明。
这一步其实进行的很顺利。
甚至黎曼猜想的转化比孪生素数猜想要更为简单。
而且在经典解读中,所有零点分布在一条线上。而在模态空间的分布则是在一个超平面上。
当然转化完成不代表著马上就能解决问题,要做到这一步还有许多东西要定义。
比如模态密度、卷积等等几何工具。总之把问题几何化、模态化之后,乔喻也就知道了想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哪些工具,再到框架下去一一做证明跟转化。
乔喻也并不像对面那些教授想的那样,甚至跟田导、袁老想的都不一样,他压根就没打算先把整个理论框架搭建完整。
他的打算是按需搭建。
证明上界猜想需要哪些工具,先把所需的工具以定理的形式推导出来,然后把问题证明了。
然后再看孪生素数猜想需要哪些新工具,再进行下阶段的推导,然后开始证明……
这样做的好处自然就是能发最多的文章,而且别人甚至不能说他在水论文。
不管是增加新工具还是解决新问题,都是数学界最喜欢的内容。即便是朗兰兹纲领同样是许多子猜想组合而成。
这其实也是乔喻对于评基金没什么兴趣的原因。毕竟就算拿到了拨款,钱也不是在他的个人帐户上。
而是会打到研究中心的帐户,然后下面分出一个子帐户,需要用钱的时候,直接划拨。更别提一般拨给纯数学理论的经费也不多。
主要是个名声。但乔喻感觉自己没那么著急求名。更没必要那么著急把框架搭建出来,造福数学界。
毕竟华夏理论数学这块的研究进度还远远比不上西方,他这套新的公理体系完整贡献出来之后,大概率也是人家最先用到一些前沿的命题证明上。
做完了这些基础性工作之后,乔喻伸了个懒腰。打算在微信里问问其他人的工作进度。
昨天专门拉了一个群聊,把乔曦、薛松跟陈卓阳都拉到了一个讨论群里,方便他布置任务。
然后就看到他的工作邮箱里出现了新邮件提示,还是张远堂教授的邮件,便下意识的点开。
哪怕他现在在数学界也算有一些名气了,不过平日里邮件往来其实并不算多。
主要还是华清那边李教授课题组内部的邮件沟通比较多。
至于其他大佬只是偶尔会来一封邮件。探讨一些问题,这既跟大家都很忙有关,其实也跟乔喻还没养成邮件沟通的习惯有关。
「乔喻:
见字晤面。今日有幸受轩之教授之邀,与古斯教授、梅纳德教授一起探讨其最新文章《狄利克雷多项式大值估计新进展》,只觉收获匪浅。
想起在燕北时,你曾言对于素数问题极有兴趣,遂将这篇文章推荐与你。文章已发布在预印本平台arxiv上,作者詹姆斯·梅纳德、哈维·古斯。
文章讨论之余,便跟三位教授提起了你正尝试构建的广义模态数论公理系统,陶轩之教授听后极有兴趣。
近些年轩之教授亦一直尝试将素数的解析理论与组合数论中的极值原理结合,用于研究素数分布与模形式的特征关系,并在一般数列、函数中寻找类似素数性质。
并获得了诸多成就。如开发了遗传筛法,以分析筛法在复杂集合中的作用,特别是用于构造具有特定性质的素数集合。
更是致力于推动了polymath项目,将素数对间距从7000万缩小到600之内。所以他希望能跟你建立合作,共同探讨素数问题几何化的内容。
若你也有兴趣,可告知方便的时间或交流方式。
盼覆,敬祝顺祺!
张远堂。」
飞快的把这封信扫了一遍之后,乔喻有些下意识的便打开网页,搜索了陶轩之、詹姆斯·梅纳德、哈维·古斯三个名字……
是的,乔喻不但是数学门外汉,更是学术界的门外汉。很多数学大佬他是真不认识。
不过他知道能随随便便邀请到张远堂,还能让张教授专门给他写这封信,肯定也是数学界的大佬。
事实果然如此。
一搜就是两位菲尔兹奖大佬,还有一位虽然没拿过菲尔兹奖,但看起来在数学界地位也不算低。
最重要的是跟上次在世界代数几何大会上认识的菲尔兹奖大佬不同。不管是陶轩之还是詹姆斯·梅纳德都还很年轻。
陶轩之今年才刚过五十岁,至于詹姆斯·梅纳德就更年轻了,还差一年才四十岁。
-->>(第 3/4 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