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6章 总得先做点什么(第 2/4 页)
彼得·舒尔茨苦笑。
他当然知道乔喻说的在理。
事实上包括波恩大学他的同事在内很多都有类似的看法。但有什么办法呢?
社会主流思潮就是那样。这个世界毕竟不是欧洲主导的。
当绝大多数人已经习惯了在美国的保护下安居乐业。享受华夏世界工厂低廉的工业产品以及便宜的能源跟粮食,即便发现了不对,也只能抱怨几句。
承平日久,绝大多数人的骨头早就软了。
跟华夏遭受百年屈辱不同,欧洲上个世纪可是抢得盆满钵满。人在没有压力跟动力的情况下,总是特别容易自甘堕落。
历史兴衰莫过如此。
只是想归想,彼得·舒尔茨自然不可能去跟乔喻谈这些的,只是情绪复杂的问道:“好吧,乔喻,你想做什么?”
“我在想不如你做中间人促成我们跟波恩大学的合作吧?我妈有一家公司,细雨科技,目前主要就是提供一些算法服务,当然未来肯定会涉猎量子计算这块。
我在报告会上发布的新梅森素数用的就是细雨科技的服务器。这家公司我说话也算数,所以我想聘请波恩大学之前做量子行走实验的团队作为公司的顾问。帮助细雨科技开发新的量子算法。
哦,对了,我在做量子模拟计算的时候,还看到了波恩大学有个计算量子多体物理研究团队发表的论文,我对他们关于量子模拟的研究也很有兴趣,我们之间也有合作空间。所以你愿意做介绍人吗?”
乔喻流利的说出了自己的想法。
其实即便没出微软这个事,乔喻也打算跟彼得·舒尔茨聊聊合作的事情。
掌握了最先进的生产工具能事半功倍是毫无疑问的。但之前各方面研究积累下来的数据也很重要。
能够帮助他的项目团队在前期快速试错。波恩大学恰好又在这方面做了很多工作,可以帮助他们快速补足项目团队前期数据库不够丰富的缺点。
国内高校跟华夏科学院虽然也有相关的研究,不过对于乔喻来说,国内那些数据想要调取很简单。
他跟国内科研界的关系都还不错。尤其是跟管理各类自然科研基金的人很亲近——起码他自认为很亲近。
而且国内相关研究大都是各类科研基金资助的,他现在又在做国家重点项目,想要调用国内数据的时候,随便都能找到人帮着协调。
比如一直跟在他身边的郑希文。
倒是国外的资源想要拿到手比较麻烦。
不过乔喻一直觉得只要把格局放大些,这些都不是问题。毕竟现在他在国际上朋友也挺多的。而且都还是在学术界有着巨大影响力的朋友。
事情也正如他想象中那样,听完乔喻的想法之后,彼得·舒尔茨并没有过多犹豫就直接答应了下来。
甚至他还松了一口气。
毕竟对于彼得·舒尔茨目前还跟微软有合作。如果这个时候直接跟微软对上,显然不是一个很好的主意。
到了他这个年纪不可能像乔喻那么肆无忌惮,快意恩仇了。毕竟他代表的可不止他一个人,而是一个由很多人组成的团队。
“放心吧,作为朋友,这个忙我还是能帮的。我正好跟物理学院很多教授很熟,下午我就过去一趟,帮你问问他们的意向。”
-->>(第 2/4 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