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1章 摇人儿吧(第 3/4 页)
「是我哥单方面让人家来给他加油打气,人家可没答应他。」
她说着话朝周围看了看,「看样子人没来。」
林朝阳远远看着儿子失落的走进考场,看来这段单相思应该告一段落了。
上了大学,好姑娘不还有的是?
等冬冬进了考场,一家人各忙各的。
林朝阳坐上车来到电影局,今天是《拉贝日记》的审片会,这部投资上亿资金,筹备制作了近三年时间的电影在上个月终于制作完成。
经过《鸦片战争》的成功,谢靳金身已成,审片会的规格极高。
不仅有电影局局长亲临,还有文化部门的一位副手到场,从七十年代中日关系恢复以来,在官方层面提倡的一直都是「中日友好」。
因而官方在涉及到两国之间的敏感话题时,总会格外谨慎。
如果是一般的导演来拍《拉贝日记》这个题材,恐怕连过审都是个问题,但这个导演是谢靳,背后还有林朝阳的支持,难度低了很多。
审片开始,电影第一个镜头便是炮灰连天的南京城下,战斗惨烈无比,每一秒钟都有生命伴随看枪炮声飘然远去。
为了这开头五分钟的战场镜头,谢靳花大半年搭出了一个南京城头,又在3个月的拍摄里炸的七零八落。
电影中的日军胜利了,他们占领了南京,但巷战仍在持续,英勇的中国军人还在抵抗,南京城内零星响着枪声。
这时电影的主人公约翰·拉贝的声音以旁白的形式出现。
「1937年9月7日,我接到德国大使馆寄来的信函。日本的侵略部队从中国东北地区长驱直下,沪上沦陷,南京恐怕也无法幸免。
大使馆建立了由克鲁姆马赫尔、平克内勒和霍特组成的委员会,任务是保证在南京德国公民的安全,同时劝告德国公民尽快离开南京。
我也很想离开这里,但西门子洋行有太多的财产在南京,我没办法。
我们在这里有约30个职员和佣人,他们都在看着我,如果我留下来,他们就会忠实的站在他们岗位上直到最后一刻。
如果我走了—」”
饰演约翰·拉贝的是美籍犹太裔演员阿德里安·布罗迪,现在的他还不是后世那个拿遍国际大奖的影帝,只能混迹于好莱坞的各种中小成本电影中演男配。
《拉贝日记》筹备之初,谢靳的想法是想找个在好莱坞比较有号召力的明星来饰演约翰·拉贝。
但现实情况是他的这种想法根本走不通。
现如今日本是全世界第二大电影票仓,出演《拉贝日记》这样的作品意味着这个演员今后很有可能失去日本市场,但凡是成名的明星,都不愿意冒这样的风险。
另外《拉贝日记》本身的投资有限,谢靳也不可能给演员开出太高的片酬。
选来选去,阿德里安·布罗迪进入了谢靳的视线。
这小子是个犹太佬,形象跟约翰·拉贝不太沾边,但演技很好。
演员塑造人物嘛,神似比形似更加重要。
而且阿德里安名气不大,又不在意日本市场,要的片酬也不高,于是就这样成了电影的男主角。
第一次出现在屏幕上的阿德里安身形依旧消瘦,在妆造上尽量贴合人物,看起来隐约有几分约翰·拉贝的模样。
后世德国导演佛罗瑞·加仑伯格拍过一版《拉贝日记》,在当时还得到了中国政府的大力支持,呈现出的成片质量中规中矩,并没有引起太大的轰动效应。
后世版本的《拉贝日记》以约翰·拉贝为绝对主角,所有情节发展都是围绕看约翰·
拉贝展开,对战争和屠杀的残酷性展示的极为有限,处理的太过温情。
因为导演佛罗瑞·加仑伯格是德国人,对于中国人的苦难没有感同身受的理解,他的这种处理倒是可以理解的。
与佛罗瑞·加仑伯格,谢靳在筹备《拉贝日记》之初就确立了电影的中心。
约翰·拉贝名义上是主角,但更大的作用是记录者。
他就像是一台穿梭时空的摄影机,谢靳希望通过以他的视角来展开南京大屠杀那段不堪回首的岁月。
谢靳也知道自己这么做有很大的风险,但他还是坚持这么做了。
因为与展现约翰·拉贝的人道主义精神比起来,他更看重以电影来反映出的南京大屠杀的惨烈和日本人的残酷罪行。
其中,谢靳着重刻画了向井敏明和野田毅这两头日军少尉所施行的「百人斩」。
宽大的银幕上,屠刀挥舞,鲜血喷射,无辜百姓的头颅或惊恐、或狞的散落于泥地上,殷红的血液浸透了泥土。
仿佛血色的湖面,映衬着日军少尉狞笑的嘴脸,
「噢矣!野田,你慢了!」向并敏明发现自己的进度超越了野田毅,得意的冲他喊了一句。
野田毅不慌不忙,手起刀落,头颅滚落于地,脚踩于上,仿佛那不是人头,而是一块石头。
-->>(第 3/4 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