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2章 艺术高峰(第 3/4 页)
林朝阳笑呵呵的回应道:「关于这个问题,我有话要说。」
他不是经不住批评的人,之前大家提出的一些问题他都虚心接受了,但在这个问题上他却想要为自己辩驳几句。
「老蔡谈到后半程的情节乏力问题,指的肯定是解放战争那一段。我先说明啊,为了这部小说我可是咨询了不下二十位老将军。
小说里面所涉及的战场情势和总体走向都是符合当时情况的,作为小说来讲,它的铺设肯定是不够曲折、跌岩的。
但现实就是如此,这事你不能怪我,要怪就怪我d的将领们太妖怪。
就好比伟人当年指挥的si渡赤水,你能说kmt太无能吗?实在是伟人对于战局的预判妙到毫巅,简直是站在了上帝视角上。」
林朝阳说话的语气轻松愉快,总政文化部和d史研究室的人听得也不禁发笑。
在场的嘉宾里,数他们对近代战争史最了解,可以说是如数家珍。
越是了解,他们就越知道林朝阳这话是多么正确。
我d的胜利史,虽然也经历了各种各样的磨难,但也确确实实是一部开挂史。
来自d史研究室的张鸿昌教授站出来为林朝阳做背书,说道:
「朝阳同志说得不错。在这方面我可以给大家一些参考意见,就拿小说中所提到了辽沈战役来举例。
作为解放战争的‘三大战役」之一,这场战役打了52天,我们双方总计投入了一百多万兵力—」
他前后讲了二十多分钟,将辽沈战役的整个局势讲了个透彻,尤其是最后双方的1:6.8的战损比,张鸿昌教授脸上写满了骄傲。
「所以这事啊,真不是朝阳同志为我d唱赞歌,又或者是他预设了结果,简而化之的处理情节,而是实实在在的尊重了史实。」
有了他的背书,蔡葵提出的问题迎刃而解。
大家继续发表对小说的看法,仍旧是好评占据了大多数,几乎是变着花样的夸。
进入九十年代,国内文学界的风气已经不像八十年代那般纯粹,连评论界也是如此,
这几年有些作品研讨会变成了没有节制、毫无标准的吹捧作品,一直为很多文学界人士所垢病。
今天《人间正道是沧桑》的这场研讨会上,大家对小说同样赞不绝口,却没人觉得有问题,因为大家都是发自真心的觉得这部小说配得上这样的赞誉。
研讨会开了一天,临近傍晚时才结束。
离开杂志社时,人文社现任总编辑程早春叫住了林朝阳,跟他聊起了小说的出版问题《人间正道是沧桑》在《人民文学》以专号一期发表,热卖了两个多月,销量超过200万份,对于后续出版销量肯定是有些影响的。
按照正常的做法,这样的情况出版和发表之间间隔的时间久一点会比较好,有利于出版销量。
但这两年国内的盗版风气越来越猖狂,早在12月份,市面上便出现了《人间正道是沧桑》的盗版书,并且销量一直很好。
人文社方面见此情况也有些坐不住了,打算让小说在3月份发行上市。
程早春征询林朝阳的意见,他欣然道:「这件事你们决定就行了,我没意见。」
「那好,过几天样书出来了我让人给你送去。」
研讨会结束的第四天,林朝阳收到了人文社送来的样书。
封面色调暗沉,画的是黎明前的战场,一个军人的剪影瞭望向远方,看起来很有意境,足见是用了心的。
林朝阳翻阅了一阵,对封面、装帧、排版都很满意,便给程早春去了个电话,《人间正道是沧桑》的出版进入了倒计时。
又过了两天,已是正月下旬,《鸦片战争》的前期筹备工作已经顺利完成,即将在广东开机。
林朝阳正好要回香江,便接受了谢靳的邀请来参加了开机发布会。
《鸦片战争》的开机发布会选在了东莞虎门的「鸦片战争纪念馆」,现场氛围十分隆重,广电部副部长赵实、电影局局长刘建忠专程从燕京赶到广东来参加开机仪式。
另外还有gd省的领导出席,以及全国各地来的两百多号记者。
gd省一把手谢非在发布会前专门跟剧组主创们见了一面,又当着现场数百位记者的面做了保证:
广东人民一定全力以赴支持《鸦片战争》的拍摄。
开机发布会结束之前,烦组象征性的拍了一组镜头,选择的是当年抗英英雄关天培为国元躯的靖远炮台。
章艺谋亲自掌镜,等谢靳喊了一声「好」之后,在场众人纷纷热烈鼓掌。
折腾了一个上午,开机发布会结束后烦组的主创们也没有臂松下来,还要应付全国各地的记似,连林朝阳都不得不接受了半个儿时的采访。
-->>(第 3/4 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