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5章 青丝换白发(第 2/4 页)
林朝阳的手指向一脸憨厚的程忠实,「他就给我讲过,他是中学的时候遇到了一位车老师。本来他对于写作文这件事是感到厌烦的,因为学校让写的都是命题作文,对于天性自由开朗的孩子来说,这确实是一种折磨。」
「但这位车老师不一样,他让学生们想写什么就写什么,所以老程一下子就来了兴趣,不仅找到了写作文的乐趣,更萌发了对文学和创作的憧憬。」
「老程很幸运,他遇到了一位良师。没有这位车老师,中国文坛就没有《白鹿原》
喽!」
林朝阳的调侃让众人不由得又发出一阵轰笑声。
程忠实与林朝阳隔了两个座,听着林朝阳的调侃,他嘴角挂着轻笑,心中仿佛清泉漏潺流过。
他依稀记得车老师的事是他和林朝阳当年参加黄岛笔会的时候提过的,没想到过了近二十年,竟又被林朝阳给提了起来。
回想良师,他心中颇多缅怀,更感激于林朝阳居然还记得当年不起眼的小事。
「.说回我自己,我走上创作道路,最大的原因是为了赚点稿费,我这个出发点说起来比较功利。
既然是为了赚钱,所以在当时也就谈不上什么理想、信念了,也因此,我的文学信念形成的时间很漫长,是从功利到不功利的过程,从不自觉到自觉的过程。
这其中,看重名与利的阶段我就不细说了,还是要照顾一下个人形象。」
引动笑声的小玩笑过后,林朝阳接着说:「发表了一些作品之后,不管是我个人还是作品,在社会上都产生了比较多的影响,到了这个时候,文学创作作为个人生存或谋求名利的目的就慢慢淡化了。」
「倒不是说它们不重要了,而是退居其次,不是主要矛盾了。」
「你成了一个社会广泛承认的作家,你写下的每一段文字可能都会对成千上万的读者产生思想上和认知上的影响。
在这样的情况下,个人的物质追求和名利之心的淡化是一种必然,对于自身的要求也会进一步提高,这大约是我在八十年代中期之后悟到的—」
听林朝阳讲到这里,在场的有些人联想到了这一时期林朝阳的主要作品应该是「香江三部曲」。
实事求是的说,「香江三部曲」中除了《楚门的世界》之外,其它两部作品在内地的影响并不算特别大。
当然,这指的是跟林朝阳自己的其它热门作品相比较。
这其中有个很大的原因是在于,当时林朝阳旅居香江,「三部曲」的故事也多是围绕着香江这座城市所展开的。
从受众的角度出发,「香江三部曲」确实与内地的读者们有一定的审美和文化差异。
但如今十余年时间过去,回过头来再看这几部作品,大家对于这几部作品的感受反而更加深刻了。
盖因「香江三部曲」在当年所反映的香江的许多社会问题,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也正在内地逐步显露。
主流文化追求的通俗化,新闻媒体的娱乐化,社会贫富差距的拉大,股市所带动的投机风气··
当年看起来很遥远的问题,现在正一点点的迫近中国当代老百姓的日常生活。
「香江三部曲」的含金量也变得越来越高,越来越为文学界和读者们所认可。
林朝阳谈到自身追求在这一阶段的提高,「香江三部曲」便是最佳的写照。
恰如香江媒体当年所言,林朝阳的「香江三部曲」如同手术刀,精准剖开了香江社会贫富差距的脓疮,将人性的复杂与挣扎、社会阶层的矛盾与对立赤裸裸的展现在读者面前。
现在看来,「香江三部曲」所阐释的又何止是香江的问题。
香江这个社会虽小,却五脏俱全。
「香江三部曲」对香江的审视和批判,又何尝不是对整个人类现代社会的审视和批判呢?
对于绝大多数文学作品而言,面世之后的口碑和评价几乎决定了它的命运。
但「香江三部曲」却有些不同,它在当年所造成的影响在经过了时间的发酵后不仅没有衰弱,反而历久弥新,愈见深刻,这大概就是经典的魅力。
「-那个时候应该是我第一次清醒的意识到,社会承认一个作家的价值,同时所隐含的是你带给社会和大众的影响力。
到九十年代左右,作品发表、出版也好,大卖也罢,对我能起到的兴奋感已经越来越弱了,相反的,我越来越强烈的感受到了一股压力。
作为一个作家,在中国当代文学、在世界的文学舞台上,我是个什么程度的作家?给自己打个分,掂量掂量自己的份量,我是不是对得起「作家」这两个字这是那两年我在心里经常会问自己的问题。」
林朝阳的声音回荡在会场内,传进了在场每一位作家的耳中,其中有不少人都对他的这段分享感同身受。
今天能来参加这场座谈会的作家,「全国知名」是个基础。
换言之,在场的人大多不缺名利,因而形而上的追求就成了大家都能够感同身受的议题。
总结起来无非四个字一一名留青史。
以文字留名现当代文学史,对于今天在场的不少人来说是已经完成了大半的事。
-->>(第 2/4 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