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4章 百年百种优秀中国文学(第 2/4 页)
并且这次的研讨会规格不低,汇聚了华东、华南几个文学大省的诸多知名作家、评论家和编辑。
这显然是要给他一个露脸的机会。
因此在研讨会召开之前,程永新特地花了两天时间来准备发言稿。
「-作为《天朝》这部小说的责编,要是让我说的话,想说的话实在太多了。大家都知道,朝阳同志的上一部小说是《人间正道是沧桑》。
这部小说贯穿了从中华民国到新中国的时代变迁,反映了近代华夏大地波澜壮阔的风云变幻,充满了雄奇的史诗气度。
对于创作者而言,绝对要算得上是一次艰难的创作旅程。
写完了这部小说之后,朝阳同志沉淀了一段时间。
这次创作《天朝》,不管是从资料的搜集整理还是创作的难度上来说,都要比《人间正道是沧桑》困难不知道多少倍。
因为他要写的不仅仅是某一位历史人物的故事,而是一整个朝代,他写的是浩浩汤汤的历史大势。
在座有些同志可能不了解,论创作理论的知识水平和知识储备,朝阳同志在我们作家队伍中是第一流的。
而且他的岳父也是燕大历史系教授,他本人在历史方面的积累远超常人。
但即便如此,他也没有仓促动笔,而是老老实实的沉下心来,请教了多位我国隋唐史方面的专家学者,阅读了大量有关于唐朝历史的书籍和论文。
他家里甚至有个书架是专门放这些资料的。
但仅仅是这些准备还是远远不够的,朝阳同志还是觉得自己对于那段历史的了解太片面、太肤浅了。
为了能够尽可能的贴近真实的历史,97年的下半年,朝阳同志从燕京出发,一路西行,洛阳、长安、蓝田、宝鸡、天水·
他的脚步遍布三秦大地,考察当地风俗人情、查阅县志、了解隋唐遗物——」
沪上文协组织的长篇小说研讨会,程永新这个编辑成了主角。
没办法,谁让《天朝》一经发表就引发了文学界的巨大关注和热议呢,而他又是《天朝》的责编。
在林朝阳这位作者不出席的情况下,他的发言无疑就是《天朝》创作历程最权威的注解。
「-从96年起心动念,到上个月《天朝》第一卷在《收获》的专号发表,这三年多时间里朝阳同志全情投入于创作,可以说是倾尽了所有。
9月时,我从他家取回《天朝》的前两卷书稿,朝阳同志当时如释重负。
他对我说:‘这已经是我能做的全部了,只是结果究竟怎样,尚无把握,一切只能等待你们和读者的评判」。
他说这话时的眼神殷殷切切,我到现在还记的清清楚楚。
以他在文学界的名声、地位,本是不需要如此战战兢兢的,但我确实从他的表情和话语里感受到了那股如履薄冰。
究其原因,无非是‘敬畏」二字。
敬畏文学,保持对创作的虔诚,时刻贴近读者。
我想,正是因着这股能将自己放到最低处的虚怀若谷,才让朝阳同志保持了二十年如一日的创作热情。
放眼当代文坛,过去二十多年间,能够不断的创作出诸多令读者们耳熟能详的作品的作家,独此一人——」
程永新的发言前半段讲的是关于《天朝》的组稿和创作经历,后半段则集中到了林朝阳的创作态度上。
在个人评价方面稍显用力过猛,但他并没有夸大其词,每一句话都是实事求是,只是因为讲话的情绪问题。
待程永新发言之后,受他的影响,两位研讨会嘉宾就着《天朝》谈到了长篇小说的创作问题。
二人将《天朝》当成了长篇小说的表率,对于林朝阳在这部小说中的创作理念和手法推崇备至。
「.-在《天朝》当中我们能够看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我们姑且可以称之为‘文化心理结构’。
我们的文学界一贯遵循的是现实主义创作的基本手段,刻画人物尤其注意肖像描写、
行为描写、语言个性化等等。
在我观察看来,朝阳同志的创作手法却不走寻常路,他将很多的笔墨以来探究所要写的人物内心的心理形态——」
一上午的研讨会在众人的分别发言中很快过去,午饭就在文协食堂,吃饭时有人跟程永新打探《天朝》之后几卷的消息。
「等这个月月末,我就去燕京取第三卷、第四卷的书稿。
-->>(第 2/4 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