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3章 又多了一部经典(第 2/4 页)
私人飞机很贵,不仅贵在售价,也贵在养上。
机组人员薪水、停泊费、服务费、飞机养护维修费用——·
湾流gv是大型公务机,养护成本极其高昂。
这也是为什么,大型公务机只能是顶级富豪专属的玩具。
像杜峰这样身家几十亿的富豪,买是买得起,却不见得能养得起。
毕竟资产不等于流动资金,一年4000万人民币的消耗,堪称吞金巨兽。
「好家伙!这要是用个七八年,都能再买架飞机了。」杜峰惊叹着说道。
「是啊,要不是为了节省时间,让旅程舒服点,我也不想花这个钱。」陶玉书说。
她这几年出国的频率居高不下,每年光是在天上的时间都有大半个月。
乘坐飞机商务舱或者包机可能让旅途变得舒服点,但并不能节省时间、减少麻烦,有了私人飞机,至少每年能节省她三五天的旅途时间。
4000万换5天,这笔账对于陶玉书来说还是赚的。
一路闲聊着,车队停到小六部口胡同口,搬家的事有杜峰带来的人帮忙,保镖们负责看护,并不麻烦。
折腾了一天,翌日林朝阳请客吃饭,全家人难得汇聚一堂。
陶玉成玩笑着说道:「说来有意思,以前香江没回归,你们夫妻俩往外奔。
现在香江要回归了,你们夫妻俩却又回来了。」
听着他的话,家里人也不禁莞尔。
夫妻俩带着孩子回归燕京,对于两家老人来说自然是最高兴的。
「朝阳和孩子以后常住燕京,我还得几个地方来回跑呢。」陶玉书说。
陶玉书「空中飞人」的属性家里人都知道,今天香港、明天美国、后天日本,比领导人还忙。
别说是她了,现在就连陶玉墨也有这个趋势。
恰好聊到坐飞机出差,杜峰替陶玉书吹嘘起了她刚买的「私人飞机」,让家里人咋舌不已。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这钱得花。」
林二春如今是燕京城最大的房虫儿,每年经手的流水少说也有两三千万,手下养了200多号人,说起这话来,满是大老板的阔气。
杜峰像个狗腿子一样伸出大拇指,「林叔高!还是您有见识!」
一顿饭在说说笑笑间吃完,陶玉书难得在燕京多待了几天。
6月12日,周四,今天是《父亲》话剧首演的日子。
黑色的奔驰车停在首都剧场门口,林朝阳一家四口下车,远远望见售票亭门口围了几十号人。
「这会儿才想起来买票,哪还能买到。」陶玉书瞟了一眼那一堆人,说了一句。
林朝阳轻笑道:「那些都是没抢到票的,估计是想趁着今天公演来碰碰运气吧。」
现如今话剧行情萎靡不振,但人艺到底是话剧界的扛把子,热门剧目的票不仅不愁卖,甚至还有黄牛票。
1992年于是之告别舞台的最后一场《茶馆》,门票被炒到了600元一张。
早在一周之前,燕京各大报纸的版面上就出现了《父亲》的演出信息。
《父亲》原著小说感人至深,迄今为止在国内销售已经突破400万册,影响力巨大。
同名话剧由林朝阳亲自操刀改编,人艺顶级阵容演绎,报纸上的消息一出,
众多话剧迷闻风而动。
有剧迷甚至在放票的前一天晚上就在首都剧场售票亭门口排队了,因为是首场公演,当天放出的门票并不多,10分钟便宣告售罄。
这还是因为手动售票的缘故,要是像后世那样可以手机订票,估计门票应该秒没。
「看来还是不够热爱。要是拿出当年我们彻夜排队买书的劲头,怎么会买不到票?」陶玉书语带调侃的说道。
晏晏闻言不由得好奇的问陶玉书,「妈妈,为什么要排队买书啊?」
「因为那时候书少啊——
陶玉书给女儿讲着当年的故事,一家人缓步走进了首都剧场,这时里面观众已经坐了大半。
他们一家人的座位在前排,如果从观剧角度来说,肯定不是最好的,但这是公演,座次反而不重要。
《父亲》是人艺的年度大戏,从立项起就一直是燕京文艺界关注的焦点,今天的公演汇聚了燕京文艺界许多德高望重的前辈,林朝阳光是打招呼就花了好一会儿功夫。
黄宗江打趣着说道:「朝阳你这回又要轰动一回燕京城了!」
黄宗江是国内知名剧作家,当年《天下第一楼》公演时就得到过他的盛赞,
那时他和林朝阳还不认识。
前几天《父亲》在首都剧场带妆排练,本来应该没什么人的,结果剧场硬生生挤进来了两百多号人。
其中绝大多数都是人艺职工,《父亲》是人艺的年度大戏,从立项起就一直是大家关注的焦点。
首次带妆排练,许多人艺的职工们都跑过来打算先睹为快。
当天除了人艺的职工,再就是黄宗江他们这些文艺界德高望重的前辈。
已经提前检验过《父亲》的成色,黄宗江对这部话剧充满了信心。
-->>(第 2/4 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