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28章 探亲(下)(第 2/4 页)
他是第一次干这种招抚的事情,因此有点激动,也有点不够沉稳,说话语速、语气都有点急促了。
不过他的条件实在太硬了。大梁赵王,王妃又出身沈氏,因此说出来的极有说服力:「稍安勿躁、蛰伏待机,一俟王师大举南下,即在巴陵举事,接应王师渡江,如此便是头功。」
「王师何日渡江?」沈桢问道。
「总得先灭了李成再说。」邵说道:「沈氏子弟在巴陵屯驻,垦地几何?」
「千余顷。」
「少了点。」邵说道。
「殿下,江南不比北地。」沈桢解释道:「千顷稻田极其费工,除去战守之人,一丁耕田二十余亩,已然忙不过来。早年仆至洛阳,见得北地一丁种七十亩粟,大为骇然。详问之下,方才知晓种粟不似种稻那般费人力。七十亩粟,广种薄收即可,但稻不行。」
「原来还有这般说道。」邵感叹道不怪他不懂这些。北地种稻的地方不多,只河内、河南郡这些地方有,他也没见过。
「巴陵可有存粮?」他又问道。
「不多。」沈桢说道:「去岁结余陈粮大部被送去了武昌,今岁秋收后却不知能留存几何。诸葛道明应会遣人来讨要,官七民三寻常事也,沈氏部曲仅得糊口耳。」
「尽量想办法私藏一些,报个歉收即可。」邵说道:「巴陵其他豪族呢?
、
「他们粮是有的,但多存于坞堡水寨之中,未易轻取。」沈桢说道。
这就是渡江作战的难处了。
长江那么长,为何自古以来主要就只攻少数几个关键点?南朝水师再强,总不能日日夜夜封锁住所有江面吧?北朝只要想,肯定是能在南朝水师发现前送一批人去江南的。
但这没用。
臂如巴东郡南半部分,全是崇山峻岭,正经的路都没有,即便成功渡江了又能如何呢?人家水师开过来,切断你后路,已经渡江的人得不到补给,只有先期带过去的一点粮食,吃完就没有了。
而崇山峻岭之中,骑兵没法用,马车、牛车也走不了,难道让士兵穿着铠甲行军?
渡江到这些地方是注定要全军覆没的,所以人家几乎不用防,派少许人监视即可。
大梁王师如果要渡江,最好的选择还是武昌、巴陵一线,如果再考虑水文、
气候因素,那就是武昌了,其次是巴陵,而这也是荆州水师重点巡防区域。
想要在人家打的过程中派人渡江很难,但并非一点机会都没有。只不过,
人家会很快纠正错误,在漏过第一波人之后,会很快堵截住你第二批渡江船队,
然后第一波人就成孤军了。
这个时候,如果第一波渡江的人作战意志不够顽强、士气不够高昂,野外又得不到补给,用不了几天就完蛋了,不是投降就是饿得浑身无力。
-->>(第 2/4 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