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3章 只有顿河知道(第 2/4 页)
“自从某位同侪在网上火了之后,我看到无数对文协、对前辈作家的侮辱和咒骂。前辈高风亮节,不愿意回应,也无法自证,反倒让无耻者窃取了流量。
“在这个娱乐至死的年代,没人在乎真相,实在是文学和时代的双重悲哀。”
萧梦吟缓慢地偏过头,偷偷看向王子虚。
他面无表情,眼神空洞,仿佛庄蝶不点名批评的并不是他自己,而是别的什么人。但她接着一低头,马上吓了一跳:
王子虚的拳头捏得像一团缠紧的胶带,白一块红一块,指关节嶙峋着凸起来,像露出海面的石头。仿佛下一秒就要挥拳胖揍某人。
肖洛霍夫的“代笔门”是一桩公案,虽然如今无人提起,但当年可是闹得沸沸扬扬,无人不知。
王子虚读过所有诺奖作者的作品,连带着对他们的生平也了解过许多,自然也知道这件事。
实际上,肖的代笔事件直到今天也没有确凿定论。为了这事,苏联还成立了一个调查小组彻查,最后得出他没有代笔的结论。
可这样也无济于事,因为民众认为,这是上头在“保他”。
从1926年至1933年的4年间,肖洛霍夫平均每年收到一千封诅咒、咒骂、指控他的信件。同为作家同事的索尔仁尼琴更是跳出来指控,说他窃取了另外一个作家克留科夫的手稿。
要说证明,肖洛霍夫从1929年到1940年,花了足足14年呕心沥血完成这部书,已经足以自己证明并不是代笔。可舆论不管这些。
一直到了70年代,都有很多跳出来“实锤”他的,每个说辞都不一样,总之他必须是代笔,就算不是代笔,也是别人写的。
因为肖洛霍夫是斯大林钦定的“自己人”,是苏联文学界的标志人物,正面典型,在内部斗争、冷战等时局交织影响下,每个人都各执一词。
于是,时代的痛苦,变成了肖洛霍夫个人的悲伤。他终其一生,都没有洗清“代笔”的嫌疑。
肖洛霍夫越到后期越意识到,作家无法自证。他无法通过写作来证明自己,保证他地位的,是他手中的权力,是领导人的撑腰。
所以,他越发地贪恋权力,为了保住自己的特权,表现越来越激进。他的友人叹息:“米哈伊尔(肖洛霍夫)杀死了自己的一部分,为了证明另一部分的清白。”
总之,这场风波毁掉了他,他后来再也没有写出《静静的顿河》同级别的作品。
直到1999年,《静静的顿河》原始手稿被找到,保藏于肖洛霍夫亲戚家的阁楼上,经过鉴定,字迹属实,年代确定,说明他的确没有代笔。可他那个时候已经死了有20年了。
可即使有这样的证据,也依然可以继续质疑:有手稿就一定能证明没代笔吗?为什么他当时没有拿出来?为什么手稿会流落到亲戚家?有没有可能是俄罗斯人伪造的?
这说明,作家的确不能自证。最后,如肖洛霍夫所说,“《静静的顿河》是否出自我手,只有顿河的草原和河流知道。”
庄蝶将肖洛霍夫比作石同河,又将王子虚比作居心不良的指控者,意思无非是他的质疑毁了一个清白的作家。
王子虚愤怒的点也就在这里:
你这说的,不都是我的词吗?
是石同河弄了点人脉整他,两个电话,就差点让《石中火》胎死腹中;
又是他纠集了一帮人,在《石中火》还在襁褓中时,便图谋给它盖棺定论,一巴掌拍死。
如果不是王子虚头铁到撞碎南墙,如果不是他透支性命地改书,如果不是他留了个心眼,再加上有诸多好友帮衬……
只要当时走错一步,《石中火》就会真的死掉。
甚至直到现在,他还要为了这本书的出版而奔波。
被诬陷的是他,被造谣的是他,被话语权压迫,逼到快要发疯,更像肖洛霍夫的那个人,明明是他才对。
-->>(第 2/4 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