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第十章 许中秋的一生(下)(第 4/4 页)
1967年——就读于乡村公社。认识同在公社读书的安振华。
1976年——嫁给同村的余卫东。余卫东年长许中秋八岁,是许中秋父亲在崇义村供销社的同事。
1977年——许中秋生下女儿余小花之后在家带孩子,没有出去工作。
1979年——安振华从朝鲜战场归来。安振华一直未婚,多次拒绝村里人给他介绍对象。从那段时间开始,村里一直流传许中秋跟安振华有不正当男女关系的传言。
1988年——许中秋跟余卫东解除婚姻关系,离开崇义村,搬到了距离金堂县100公里之遥的大盘县。
据崇义村的老村长说,离婚的缘由是因为余卫东限制许中秋的人身自由,不允许她出门跟人交流,也不允许她回娘家,并单方面殴打许中秋,曾多次说过要杀了许中秋跟安振华这样的话。
许中秋在崇义村过不下去,搬到了大盘县,在远房亲戚的帮助下在县里招待所找了个打扫卫生的工作。
安振华辞去金堂县巢丝厂保卫科的工作,也搬来大盘县。同年,许中秋嫁给安振华。
1993年——8月下旬,许中秋被害,尸体被切割成数块,头颅封在了大盘县岳阳镇狗耳坡防空洞内的石墙里。
石墙意外坍塌,包裹头颅的塑料袋露了出来,几个到防空洞探险的小学生发现了塑料袋,因而报警。
档案记到这里,便没有了。看完档案,我陷入了深深地思索当中。这些信息,在许中秋的回忆中,我早就看过了,我一直有两个地方想不明白。
余卫东拥有作案动机,但他不具备作案的条件。一个人在激愤的情况之下,嚷嚷着要杀人泄愤,只是一种情绪的宣泄,不代表他真的会去杀人。当然,这也只是一种推测。不过,像防空洞这种地方,如果不是本地人是很难注意到这么隐蔽的所在,杀人之后把尸体抛弃在荒郊野岭更符合余卫东的行为方式和认知习惯。
安振华他拥有作案的条件,但他没有作案的动机。他上过战场,参加过1979年越南自卫反击战,他知道怎么杀人,也许在战场上,他就杀过人。可从我获得的信息来看,起码他是一个专情的人。他十岁认识许中秋,三十二岁才跟许中秋结婚,他为许中秋放弃了工作,甘愿到乡下养鱼,怎么看,都应该是得尝所愿才是,又怎么会杀掉自己好不容易求来的妻子呢?而且,用的还是那么残忍的方式。
我百思不得其解,思绪又回归到档案中,1988年是档案中记录得最为详尽的一年,而1988年到1993年这五年时间当中,却没有一条记录。
这五年时间里是不是曾经发生过一些在外人看来无关紧要,而对安振华而言,却足以让他起了杀心,由爱生恨,以至于一定要杀了许中秋才能泄愤的事情呢?
我始终怀疑安振华才是杀害许中秋的真凶。
“黄叔,有安振华的档案吗?”
黄叔哈哈一笑,“自然是有的,我还怕你不问我要呢?”说话间,他又摸出个档案袋递给我,那里面,记录的是安振华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