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七章 和中影合作(第 3/4 页)
而等到曹青他们几人出来时,他们才发现不仅仅是他们这个放映厅如此,其余那些放映厅内的情况同样也差不多。
整个电影院里面,曹青数了数,除了自己和黄勃几人以外,总共存在的观众还不超过十人,这是何等凄凉的一个场景。
这种场景,曹青在十来年后从未看到过,即使是曹青重生前在自己那个四线城市里面所见过最破烂电影院(一个已经年代极老甚至即将被拆除重建的电影院),也远远不至于观影人数稀缺到这种工作人员比观众还多的奇葩程度。
对于如此场景大惑不解的曹青,在经过对电影院内那些工作人员的一番认真咨询后,才终于明白这年头的电影院究竟有多么经营困难。
根据电影院工作人员讲述,曹青得知,这家他前来观影的电影院在一整个年头以内,除了那些好莱坞大片、又或者是冯晓钢、张一谋那些人的电影上映时间能够算得上是人数不少以外,此时国内其余那些导演对于观众根本就没有任何吸引力。
甚至于国内的诸多观众,在听到那些上映电影的导演名字以后,往往舍不得那么昂贵的电影票价钱、根本不愿意为这些垃圾导演前来买单,而是直接选择花费正版电影票几分之一的钱,过几天后去地摊上购买盗版碟片回家观看。
为此,在这个90年代末的时间段里,很多影院只能白天卖羊毛衫,晚上放电影,以此勉强为生、不让自己破产。
也是因为这种情况,所以整个90年代里面,不仅华国电影每年的票房大盘总数加起来都超不过十亿,而且全国的电影银幕也迟迟得不到增长,常年维持在3000块左右的数量规模。
在这样一种情况下,当年曹青拍摄的那部处女作《疯狂的石头》还真得算是他宣传的好,正好从网络上吸引来了一大批最为潮流的年轻人,否则就以目前国内的这种低迷观影状态而言,曹青那部《疯狂的石头》大概率超不过300万票房。
既然就连曹青如此优秀的那部《疯狂的石头》都是如此,试问在这样一种低迷的观影状态之下,那些制作水平本就远不如《疯狂的石头》的电影又该如何生存?
正是因为如此,所以一年得制出几十上百部电影的北影制片厂(中影集团),目前虽然表面上看起来依旧还是很光辉,实际上内里却早已风雨飘摇,年年亏损不断,只是勉力维持着不倒闭而已。
而中影集团这种穷哈哈一般局面还要一直持续到2002年。
那一年随着华国电影产业的第三次改革变更持续到了第三年,整个电影行业虽然还未彻底繁荣开放、勃勃向荣,却也已经拥有了给这种局面提供动力的肥沃土壤。
再加上张一谋的《英雄》足够辉煌霸气,从而一举更改了无数国人从不进入电影院的习惯,让中影渐渐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时期。
而关于华国电影产业的三次变革,第三次虽然是在2000年初,但是其实最开始却是在1993年。
在当时,上层一封《关于当前电影行业机制改革的若干意见》(广电部1993年3号文件),直接打破了原来电影发行权由中国电影发行放映公司垄断的制度,全国那些国营制片厂第一次拥有了向国外发行自己影片的自主权。
与此同时,在这一份文件之中,还第一次提到了关于电影票价在原则上要进行放开,具体票价应当由各地机关自己掌握,合理的按照自己城市发展进度提升或减少基础票价。
-->>(第 3/4 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