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61章 共和国的崛起 七(第 3/4 页)
那些和朱和尚和朱二和尚兄弟一样,从燕地乡村跑来天津府投军的青壮年农民可就乐坏了,全都扯开嗓子大喊“伐辽”,这场面热烈的都快赶上大革命了。
如果耶律延禧看到这一幕,一定后悔的要跳辽海了。
而张克公则害怕得有点发抖,伐辽你们都那么高兴……回头要是伐宋,那得开心成什么样子?
……
“百万辽兵啊!燕人真个不惧?”
张克公怎么没有想到,解开自己心中这个谜团的,竟然是杜文忠十七岁的儿子,正在天津市上小学杜国良。
虽然杜文忠是潜伏在天津市的宋朝特务,但是他的儿子杜国良却是一个“共和国人”。在天津市读了蒙学、小学,今年是他读小学的最后一年,过了除夕就要去考云台学宫了。结果遇上了百万胡虏南侵,旅顺危急,燕山危急,幽州虽大,却容不下一张平静的课桌了……所以十七岁的杜国良也决心投笔从戎!
“杜大郎,你也要去从军?为什么呀?你家不是幽州公民户啊?”
“世伯有所不知,小侄虽不是公民,但却无时无刻不想成为公民。所以小侄一定要从军报国,在沙场上赚一个公民户出来!”
又一个被武好古蛊惑的好孩子……不过他的话有道理啊!成为公民的要保卫自家占着股份的幽州共和,没有成为公民的看着眼热,也想从百万辽寇身上赚一个公民。
幽州这边,能不人人思战吗?
只是不知道有多少幽州男儿,要浪死辽东了!
张克公有点惋惜地看着杜国良。这娃子和他爹不一样,从小就上进,在天津市的大相国寺小学里面经常拿第一,云台学宫应该是稳稳的,怎么也想要从战场上赚一个公民户?
“考上云台学宫不就是公民了?”
杜文忠在旁解释道:“犬子是立志要考律学院的,大相国寺小学的先生说了,凡是从军报国者,是可以论功加分的。”
什么?科举这等斯文事情(张克公是承认云台学宫水准的,所以将考云台学宫看成科举),怎么还可以搞从军加分?
-->>(第 3/4 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