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二六、千里寻……(第 4/4 页)
这是要看自己夫纲不振的笑话啊!
“河南难民入唐境已经有一百万,这给南边诸郡县带来了很大压力。”
民部官员的奏报很直接。
“太子已经从山西、陕西等地调运粮草。但是我大唐粮食的缺口还是很大。”
“秋粮还有半个月才收,大军在外,全靠运送粮草,压力也大。”
所有的困难都围绕着粮草。
不过也有好消息。
“‘精英团’带领百姓修桥铺路,整治农田,修理河道、水库等,虽然耗费不小,但成果显着。”
“那些灾民以工代赈,反应不错,没有出什么乱子。”
……
整个大殿,嘈杂、吵嚷。但其中最大的变化是大殿两边的一排排席位。
观政席。
文武勋贵家的子弟,世家高门的得意后辈,平民百姓寒门子弟中的优秀人物。
这些年岁不大,又没有官身的青年,就坐在那些席位上,不言不语只拿自己手上的纸笔快速的记录着。
他们是没有资格发言的,除非等皇帝有什么兴致了,来询问一下。
但是他们记录的东西会存档,中间加的自己的见解会被大臣们看到,如果是合用的,会有奖赏。
这些席位上坐着的,韩啸看了看,大多是的胸前,都有一枚胸章。
不只是这些观政的书生,就连金殿中,不少年轻官员的胸前,也佩戴着这样一枚胸章。
“大唐精英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