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环保意识要早抓(第 2/3 页)
马周和李淳风只看到一个巨大的“几”字慢慢呈现,李淳风一眼就认出了这是什么,他看着这个被放大了无数倍的黄河地形图,心中突然有一种奇异的悸动。画完了黄河,泠风又继续作画,片刻之后,大唐此刻的疆域图便出现在了这黄河边的浅滩上,甚至连周边的吐蕃,突厥、吐谷浑、党项、高句丽、新罗、百济、东女国等都被一一画了出来。
如李淳风那晚一样,马周惊得目瞪口呆,其实即便是李淳风此刻仍然十分吃惊,他能接受泠风能准确画出大唐疆域图,但他实在无法想象泠风是用何种途径得知其它国家的疆域的?
“这,这是……”马周沉浸在震撼中,“我是我大唐的疆域……”
“没错,不过,这只是我大唐此时暂时的疆域。”泠风狡黠地笑了一笑,也不去顾及马周李淳风听到这话又将作何感想,指着那个“几”字道:“这就是黄河。”同时在“几”字上放了两粒小石子,“以此为界是上游,两粒石子中间是中游,石子之后是下游,黄河泥沙有九成来自中游流域,为何中游会产生如此之多的泥沙呢?”说着她又在图上以虚线圈了一大片区域,道:“这圈子里面的区域叫做黄土高原。”
“黄土高原?”马周和李淳风不解,十分的不解。
他们不解,是因为此时的黄土高原还远不是后世时那样沟壑纵横黄沙漫天,此时黄河每年从黄土高原带走的泥沙也远少于后世每年14.5亿吨的输沙量,如果此时的黄土高原已经名副其实,那整个中国北方估计早都毁了。
李淳风毕竟是岐州人,对家乡周遭的环境知之甚深,细想之下觉得略能理解泠风的意思了,“此区域比起大唐东部州郡确实多黄土而少林木,泠风所说‘黄土高原’可是此意?”
“正是如此!这片区域内,黄河主流及支流流经黄土丘陵沟壑区,因这些地区缺少林木,水土流失严重,无数泥沙便就此流入黄河,被黄河带往下游。”
虽然对“水土流失”这个新词感到有一丝陌生,但其字面意思十分浅显,马周与李淳风都是博学多才之人,略一思索便明其意,马周道:“汉刘向所著《别录》中说‘唇亡而齿寒,河水崩,其坏在山’,似便是‘水土流失’之意,只是却未详说其理。”
“山林树木之所以可以保育水土,主要有三。其一,林木之根系如网兜如锚固,可将土壤紧紧吸附凝聚住,使土壤不易受到冲蚀;其二,枝繁叶茂的树冠可拦阻降雨,避免雨滴对地表土壤直接冲击,可防止地表土壤遭受溅蚀;其三,土壤自身便有涵养水源能力,成林的树木可形成局部小气候,增强这种能力,从而保育水土。”泠风说完觉得第三点对二人来说有些难以理解,想了想又道:“两位哥哥可曾有过这种体会,在平常炎热干爽之日,密林之中却是荫凉湿润,仿佛连空气都带着潮意?”
马周与李淳风略一沉思便纷纷点头,泠风道:“这便是局部小气候了,森林可以调节气候,便是因为它可以防风固沙,涵养水源,保育水土。因此,绝不可将森林仅看作提供木材之地,须知高树巨木千百年方得长成,砍伐之后极难恢复,而失去林木之后的土壤,风吹雨淋之下其崩溃指日可待!”
马周和李淳风已然陷入了沉思,泠风这番话中有太多新的知识,他们需要时间细细思索,不过泠风的大意他们已经十分清楚了,那就是缺少林木导致“水土流失”,“水土流失”导致泥沙流入黄河,从而又导致黄河淤积,再导致黄河水患。
所以,要治下游的黄河,必须在中游栽树?!
得出这一结论,二人都是吃了一惊,初时似觉得荒唐,但细细推敲之下却是环环相扣无懈可击,更兼有理有据合情合理,不由人不信,二人对视一眼,心中均是震骇不已。
“两位哥哥可知西周时这‘黄土高原’有五成左右均覆盖着山林树木,实应称为‘绿色高原’,而此时已减少一半左右,此中固然有自然变迁,然人为所造成的破坏更为主因。第一次破坏,便是始皇帝建立秦朝,大量人口涌入关中,自然要毁林垦荒,同时始皇帝大兴土木营造宫阙陵寝,又大肆砍伐关中山地森林,此后取得河套地区后又是大规模屯垦戍边及移民实边开垦,使大片草原变成农田,晋北陇右森林遭大规模破坏;第二次破坏,便是西汉时期,天下大治人口激增,汉武帝也施行屯田戍边之策,将大片林地牧地变成了农田,此时河套地区建设了大量引黄灌溉工程,为此又砍伐了大量贺兰山和陇右的森林。”
泠风在心中默默道,此后唐宋明清,除了游牧为主的元朝,代代不遗余力地毁林开荒,活生生地把黄土高原的植被覆盖率砍成了不到5%。
-->>(第 2/3 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