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章 激动(第 2/4 页)
宋竹便把范大姐和自己说的那番话搬了出来,“我听范姐姐的意思,似乎这颜家提我,并非是看上了我,更多的还是因为……”
其实这个可能,她当日便想到了,只是在范大姐跟前不好意思说而已,“还是因为颜家特别想和我们家结亲,所以大哥那边迟迟没定,他们索性就打算换个人来提,正好,我以前从来也没到过洛阳,又没什么名声,想来也无人来抢,所以就……先下手为强?”
这个解释,要比越国夫人对她‘一见钟情’,太爱她的人品,对宋竹来说要更可信一些,宋先生闻言,也是笑了,“你不是都猜出来了吗?还问我什么?”“我就是不懂呀,”宋竹蹙眉道,“我们家有这么好吗?虽说大哥的人才,也是举世难寻,但还没到那地步吧?此去西京,我看连余留守那样的人家,做派和权势都远超我们家,更不说出过宰相的国公府了……”
她也不想过分贬低自家,因此说着说着,便是蹙着眉头无以为继,宋先生倒被她逗得呵呵轻笑,“嗯,很好、很好,你还挺有自知之明的,看来是不曾被西京的那些虚热闹冲昏了头脑。”
宋竹还以为父亲也和母亲一样,打算就此敷衍过去,并不肯告诉她真正的缘由。不想,宋先生说完这句话,话锋便是一转,“从前不告诉你,是因为你还小……既然你也能懂得这些事了,那么便和你说说吧。”
他吩咐宋竹,“去把天下舆情图拿来展开。”
宋竹此时亢奋得都快飞上天了,闻言忙奔到书架边上,将宋先生书房常备的图卷拿来徐徐展开,挨在宋先生身边,以她上课时绝对没可能拥有的专注和热心,听父亲在图上指点起了江山。
“如今的天下,共有三国,一个,是西北的夏国,也就是他们自称的大白高国,我们口中的西夏。”宋先生的手指在地图上不疾不徐地滑动,“一面,就是北边的辽国,这些年来,三国彼此牵制,都曾有过战事,西夏占了我们的银夏之地,借此立国,辽国更是占据了燕云十六州不肯归还——这都是几十年前的事了,想来,你也是知道的。”
宋竹点了点头,不觉握拳道,“这些贼子,将来有一日挥军北上,定要教他们家破人亡!”
并非她年少冲动,实际上这样的思潮,在民间极为普遍,对于辽、夏两国刻骨的憎恨,早已经写进了东京、西京两地的庶民心中,宋竹自幼在这两地成长,自然是受到了影响。
宋先生道,“是,你这么想也不奇怪,你乳娘一家就是因为辽人南下打草谷,死得就只有她和她弟弟两人,她自然是痛恨辽人的。”
他在图上指给宋竹看,“你瞧,没了燕云十六州,黄河北边的大片平原,根本是无险可守,就是要强筑长城都有所不能。是以河北、关西的所有百姓,俱都是深受辽夏犯边之苦,全都希望官军能北上光复燕云,驱逐异族,重开太平之天。”
“然而。”宋先生语调一转,又把手指画到了长江南面,“苏杭江南一带,从来也未受过辽人直接的侵害,指望此地的百姓如同北人一般刻骨痛恨蛮夷,也未免太过强求。”
他的手指在江南、河北两边来回移动,“南、北,南、北,你看出什么没有?”
宋竹只是没有天才般的聪明,究竟其比常人也要强出不少的,对这些事更算是极有天分,“爹你是说,朝中南党、北党,就是这么来的?南党主和,北党主战,是这么回事吗?”
“不错。”宋先生道,“不过南党也不是主和……天下没人有同辽夏讲和的胆子,不论燕云还是银夏,总有一天必须回到我们手中。不过,南党是想要联辽灭夏,徐徐图之,以一种比较曲折的手段来实现和平。”
宋竹不禁叫道,“但银夏之地本来就是我们的!若是联辽,岂不是要白分了一半给人家?”
“不错。”宋先生唇边,露出了苦涩的笑意,“如此的胜利,北人怎会接受?尤其是关西士子,更是绝不会应承……但你要知道,银夏对于国朝的重要性,远低于燕云,为了将来和辽国会战时,没有别人趁火打劫,这个提议对于一些人来说,还是很有吸引力的。对于夏国的策略,一直都是南北两党的最大分歧,也是他们鉴别党派的重要依据。你爹我,便是因为不赞成这条策略,而被列入了北党的范畴。”
他又问宋竹,“可曾知道南学的赤帜箴言?”
宋竹道,“呃……君子不耻言利?”
-->>(第 2/4 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