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2章 将定(第 1/2 页)
相较于潜州的紧张气氛,兰州府显然要轻松愉快多了。
宗政憬“临危受命”,为了更方便应对潜州、梧州之乱,他领旨后立刻赶到了兰州知府所在的临画县。兰州距离新京并不远,兰州知府作为新京世家出身的一州长官,对于这位“名满新京”的秦王殿下是有所耳闻的,作为兰州知府,仁庆帝的旨意自然也传到了他手上,当时他的第一反应是:要不卷铺盖跑了吧?这位秦王殿下可是出了名的不着调!如今姚氏一族显然有备而来,一出手便是两个州府,若是算上北境,那就是四个州府啊!大景王朝虽然幅员辽阔,却也只有二十八个州府,如今一下子便去了七分之一,这手段不可谓不惊人。如此危急时刻,居然让秦王作为临时主帅应对姚氏之乱?没听说陛下最近老糊涂了啊!
然而当宗政憬一改往日嬉笑形象,一本正经的出现在兰州府,第一句话便直中要害时,兰州知府呆若木鸡表情下隐藏的内心动态是:秦王殿下被什么上身了?居然一语中的?而且这法子不可谓不精妙啊!
当然,兰州知府毕竟世家出身,最初的震惊过后便明白了,原来这位秦王殿下,过去所为不过是藏拙而已。如今姚氏之乱爆发,秦王恰逢其会,因身处兰州而得陛下临危受命,这是天大的机遇,任何不愿将来任人宰割的人,都不会放过这个机会的。若是此番秦王得胜,恐怕新京炎氏独大的格局也会变一变了罢?毕竟,相较于资质平庸母族强大的辰王殿下,没有母族、实际颇具手段的秦王殿下显然更适合继承宗氏江山。而这位秦王殿下过去一直不曾落在任何权臣的眼中,因此也没有任何大臣向他表示过支持,如今……他岂不是近水楼台先得月?若是他在这阵子尽心尽力辅佐秦王平定姚氏之乱,将来秦王得以登位,应当不会忘记这份情谊罢?退一步讲,便是最终依旧是辰王殿下上位,他这阵子也不过是尽职尽责的平定内乱,谁又能说他暗中亲近秦王?这可是国难,谁敢不尽心力?
——这位兰州知府的家族自景朝建立以来就不曾站过队,却也因此这些年渐渐势弱,到他这一代,作为族长的他也不过是一州知府,远离新京,因此当令他大跌眼镜的“正经秦王”出现时,这位兰州知府觉得仿佛是上天的恩赐,对于秦王客气的不能再客气,秦王一入临画县便能施展拳脚,确实要归功于这位兰州知府的全力配合。
随着正经秦王的入驻和识时务知府的全力合作,兰州府应对潜州、梧州的布置有条不紊的展开,后来有了容王留下的一把精锐和一个身经百战亲信,秦王行兵布阵愈发得心应手。长雄军就在此时赶到了。世代武将出身、业已四十有三的主将叶连新原本对于仁庆帝“以秦王为首”的旨意颇为不满,所谓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虽说国难当头,不可先起内讧,但叶连新在支援兰州的路上就打定主意不听秦王这个不着调的毛头小子的,谁知一到兰州,发现兰州将有限的兵力部署的比他想的还要周全,若说要困守潜州、梧州二州府,完全用不上长雄军,但要攻下这二州府,确实需要援军。因现实与想象落差太大,叶连新差点被秦王惊呆了,以为皇室中又出了一个军事天才,后来得知有容王亲信和北林军精兵在此,这才稍稍安心——这景朝皇室有一个容王殿下,就已经够叫他们这些世代武将汗颜了,若是连为新京贡献了无数笑谈的秦王殿下都是用兵好手,那他们这些武将还要不要混了?虽说景朝皇室本就是前朝的百年帅府,出过无数将军,但是……但是现在不是改行做皇帝了么,总得给现在的武将们一点活路吧?因此当叶连新得知容王亲信的存在时,便下意识的将这些精妙的布置全部算到了容王头上,对于秦王这样看重容王亲信,并且不在此时强出头任性妄为,叶大将军表示,这个秦王嘛,还是可以给几分薄面的,只要他不瞎胡闹,作为长雄军主帅,他也是愿意听命于身后站着容王的秦王的。
——自然,明面上,就是听命于秦王嘛!为了尽快摆平姚氏之乱,将其余三境烽烟扼杀于摇篮之中,这点委屈他还是可以忍受的!
因此,当姚瑾策以君氏遗孤身份出现时,因秦王在第一时间便认下并敬为上宾,兰州知府和叶连新竟是皆无二话。于是姚瑾策就这样光明正大的入住了辟为秦王临时办公府邸和居所的兰州驿站,成为秦王的谋士。
当姚媚儿不在的时候,姚瑾策与宗政憬两人在共事几日接触颇多之后,倒生出几分惺惺相惜之情。
姚瑾策对与宗政憬十几年如一日装不要脸,却不论军事还是国事都有着极为出色天赋的复杂特质,表示很佩服。
对此,宗政憬表示:哎呀,姚少主真是过誉了。
而宗政憬对于姚瑾策天纵奇才,却不爱江山也不图富贵,但骨子里流淌的皇室血脉却让他值此内忧外患之际,选择暴露身份,大义灭亲,彻底除去姚氏倚仗,为了天下百姓的安居乐业,甘愿为夺取自家江山的景朝效力,实在是伟丈夫所为。
对此,姚瑾策表示:呵呵,皇帝还没当上这不值钱的高帽子就发的挺顺溜了。
-->>(第 1/2 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