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我是文天祥?(第 2/3 页)
父亲的病,这时候好像并不严重。一直到自已高中状元,弟弟也中了进士,父亲的病情却突然急转直下,随后便撒手人寰了。
或许,有什么办法能挽救父亲?自已经历了两世人生,再回到七百多年前,难道就不能让事情有所改变吗?
想到这里,文天祥不由地精神一振,他转过身来,向着父亲的病房走去。
“哥哥“文天璧又叫了一声。
文天祥回过头来,拍了拍文天璧的肩膀,道:“你放心好了,我们两个都会中进士的。”
“我也有几分信心。不过,临安毕竟非比庐陵,你学问比我好,又是庐陵解试第一名,省试也高中第七,殿试想来是没什么问题的。我虽然在解试和省试中侥幸过关,名次却不是太好,对于这次殿试,我心中甚是忐忑不安啊。”
也难怪文天璧如此紧张,古代的科举可不是今天的高考。对当时的学子来说,其重要性远甚于今天高考百倍千倍。
一旦有了功名,便获得了做官的权力。在农业社会,你不可能去当程序员技术员科研员,也不可能出国留学,甚至下海经商也是被人瞧不起的。
虽然宋代商业发达,商人的地位也大大提高,但比起做官的读书人,仍然是云泥之别。
而且,参加一次考试非常不容易,时间间隔久,三年才有一科。对于偏远州县的士子来说,还需要长途跋涉,翻山渡水,历经千辛万苦才能来一趟京师。有些穷书生甚至是典卖了全部家财才换得盘缠来京师的,一旦落榜,便再也身无分文,连回家的路费都没有。
不过,京师繁华之地,在当时那种极度重文的社会中,解试中名列前茅,获得资格参加省试的学子们,凭借自已的“高文凭高学历”,只要愿意放下身段,谋一份养家糊口的活计还是不太困难的。
只是一旦去做那些事情谋生了,那便再也没有时间去专心读书,下次再来参加考试。等于放弃了自已的梦想自已的追求,十年寒窗,付之流水。
“现在担心也没什么用,殿试也考完了。你尽管将心放在肚子里,我料得你必定高中。”文天祥说道:“我们还是去看看阿爹吧。“
他一边说,一边走进父亲的房中。
“阿爹,你起来了?身子好些了吗?“文天祥刚进房,一眼便见到了父亲文仪已经起床。
“我不过是偶感风寒,静养几日便好了,并无什么大碍的。你们两个连日备考也辛苦了。如今也考完了,今儿天气也好,我这儿有些银钱,你们拿去,出去玩耍玩耍。”
文仪一边将银钱递过来,一边继续说道:“只是千万记得不要喝多了酒,要早些归来。“
-->>(第 2/3 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