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章 新军统领(第 1/3 页)
文天祥的奏章在朝廷上引起了一个不小的风暴。
有大臣上书强烈反对,认为国债所借之钱,将来何所出?不过是饮鸩止渴,割肉补疮,非百年之计,朝廷断不可采纳。至于设立高级军官学校,再训练一支精锐军队等等,均属书生之见,并不可行。
然户部度支司郎中宋准却对文天祥的意见大为赞赏,度支司管着大宋的钱袋子,个中辛苦,自然知道。如今的财政,本就是挖了东墙补西墙,借国债这种事,以宋准的眼光来看,发行国债虽非长久之计,但至少能让朝廷喘口气,度过眼下的财政危机,让自己的日子过得舒坦一些,因此深表赞同。
也有些官员震惊于文天祥在数月之内便再次被提升,而且提升的幅度还如此之大,从一个正八品中的承事郎,提升为从七品上的右正言,官家对他的宠爱可想而知。官家在此时将他的奏章交付朝议,是不是表示官家心中赞同呢?
对于这些善于钻营,溜须拍马之人来说,此时或者暂时中立,闭口不言,待到风向明了,再表示赞同或反对,又或者直接顺着官家心意,现在便表示赞同。
就在朝廷上下为此争论不休的时候,挑起风暴的文天祥却仿若完全置身事外一般,来到了临安的武学国子员跑步。
说起世界上最古老的大学,很多人会想到牛津剑桥,博洛尼亚,萨拉曼卡,巴黎大学等等欧洲的大学,实际上,中国设置大学的历史远比欧洲要早得多,汉代的太学,最高峰时期,学生人数达到了3万人之多。
宋朝不仅仅设置了太学,玄学,还有律学,医学,武学、算学、书学、画学等等,皆是由国家出资,聘请老师教学,完全具备现代大学的特征。
可惜中国古代的大学依附政权而存在,随着朝代的更迭而消失,不似欧洲的大学,依附宗教而存在,而宗教始终流传,因此得以保存到现代。
不仅仅是临安城,各路、州也设有武士斋,为国家培养武学人才。
在这个时代,晨跑一件非常引人注目的事情,毕竟,古人并没有晨跑的习惯。
“这位兄弟,你也是我们国子员的学生吗?我怎么没见过你?”一名大汉过来说道:“我叫刘保勋,却不知兄弟你叫什么名字?你这疾歨的方式好怪异,为何你不绑沙袋呢?”
刘保勋长得剑眉虎眼,身躯魁伟,他袒胸露背,一身肌肉极为结实,迈步如飞。文天祥是在跑,他却是在疾走,两边小腿上还各自绑了一个沙袋,仍然能跟上文天祥的脚步,并且还显得毫不吃力。
“我是国子监的学生,来这里锻炼身体的。“文天祥笑道:”我比不了你们这些武人,我若绑上沙袋,多半就跑不动了。“
-->>(第 1/3 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