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9章、清济案(第 3/4 页)
真正破坏清济水系风水龙脉的人,是桓温。
桓大司马第三次北伐的时候,认真思考了清济水系时隐时现的奥秘。他觉得这微山湖、独山湖、梁山泊,自然贯成一线却不相通联。为什么不用人工开掘的方式,把这条直线水路打通呢?一旦打通,南朝汉家兵马北伐五胡时,粮秣运输的效率大增。光复中原,易如反掌。
于是桓大司马大发两淮民力,开凿了三百里水道,令济水直通黄河。让梁山泊与黄河接通。
由此梁山泊一度更名为桓公渎。
古人用词,十分考究。封闭的曰湖,通海的曰渎。梁山泊本是内湖,仅仅与时隐时现的清济水系沟通。被桓大司马这么一弄,就通黄河而直入大海了,故此更名为渎。
然则这桓大司马终于是个不可原谅的蠢材。
第三次北伐败于慕容垂之手,这倒还罢了。最着急的就是,黄河浑浊,携带了无数泥沙,由此倒灌梁山泊。很快就壅堵了三百里人工水道。同时,也把偌大一个古巨野大泽,淤积成了半泥沼半内湖的东平湖和蓼儿洼。
济水的风水龙脉,就此告破。
说起来,蒙古人后来其实是重新疏通了桓温所挖的这条“快捷通道”。
蒙古人做得比桓温稍好一些。
忽必烈的智囊团,(主要是效力于蒙古侵略者的汉族大科学家郭守敬)意识到黄河淤泥问题必须解决,于是在新开的蒙元版本新大运河上,密集建设水闸。这样一来,泥沙问题就得到了较大的缓解。
到马可波罗来旅游的时候,东平府梁山地界,俨然已经成为了全世界最繁华的国际大都会。
当时号称:“南有苏杭,北有临张。”
“临”,指的清河县相邻的临清县。“张”指的就是张秋镇。
张秋这地方,就在郓城之北,阳谷之东,东阿以西,梁山西北面。乃是东皇水魄力量核心之所系。
马可波罗游记中说:离开济南府,向南走三日,沿途经过许多工商业兴盛的大市镇和要塞。这里盛产鸟兽等猎物,并出产大量的生活必需品。
……第三日晚上便抵达济宁,这是一个雄伟美丽的大城,商品与手工艺制品特别丰富。所有居民都是偶像崇拜者,是大汗的百姓,使用纸币。
……城的南端有一条很深的大河经过,居民将它分成两个支流,一支向东流,流经契丹省,一支向西流,经过蛮子省。河中航行的船舶,数量之多,几乎令人不敢相信。
这条河正好供两个省区航运,河中的船舶往来如织,仅看这些运载着价值连城的商品的船舶的吨位与数量,就会令人惊讶不已。
马可波罗吹嘘的这个盛况,就是蒙元时代梁山泊以及济水季节河最后的辉煌一瞬。
套用现代语言来解析的话,其实就是破坏性地开采宝贵的地下水资源,导致济水季节河水系崩溃。
原本的巨野湖,是一个很好的蓄水池。起到了调节水平衡的效果。
桓温河的开通,以及蒙元大运河的贯穿,致使北水南移。巨野湖萎缩成小小的东平湖。南方原本是陆地的张良城,却陆沉变成了微山湖的水底遗迹。
济水体系等于被强行抽干了血槽,终于消亡。
这一切的演变过程,远远超出了古代人所能理解的程度。
总之,在赵佶这个时代,蒙古人还未来得及扩建桓温河。
-->>(第 3/4 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