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9章、勇敢者(第 3/4 页)
刘锜就不像姚平仲那样,到了承宣郞武功大夫之后,会面临横行不能转职的困境。
刘锜的名字要上达天听,不要太容易。
皇帝本来就认得他爸爸。开玩笑,大宋有很多节度使吗?统共就那几个。所以刘锜到时候不存在必须醒目出名才能横行的难题。他随时可以横行转封指挥使甚至节度使。
这么一来,林灵素推敲了一下这大宋朝文武之间的奇怪关系,立即就秒懂了范徳孺的这个意思。
这里头的潜台词,十分感人,的确是只可以言传,不可以说穿。
范大老这个意思……分明是觉得文官会办砸了这件大事!武博士相关的炼盐炼硝,有多么重要,武官才会懂。此案落在文官们的手里,只怕会被拖延,被搁置,甚至被恶意埋藏。
这道理,只要是个去过边关的文官,都会懂。
现如今大宋以商立国,极度重视用商业手段来解决问题。一句话,只要用钱能办妥的事情,为什么还要去考虑别的解决手段呢?那就用钱来解决呗!大宋最不差的,就是钱。
所以西军各级将士,现在要吃盐,都不需要辎重兵马去专门帮他们运盐。
西军士卒将校,自己掏钱去买盐!
国家核定一本详细账目,把官榷盐商运盐远近的成本,考校清楚,给出一个国家牌价。譬如某地运盐便利,该地士兵每人每月给发二十文食盐补助。某地运盐艰难,当地士兵每人每月给发一百蚊食盐津贴。
士兵们拿了国家的钱,去买盐。官榷盐商们知道这里有靠谱的销路,积极性高涨起来,热情跑去贩售。有了这样的主观能动性,效率可比官府组织的后勤运输大队,靠谱多了。
以劳役之名组建的运输队,民夫们自然是一路上怨声载道,要用鞭子抽打,才能赶得上行程。
用商人的趋利性做胡萝卜,加以诱导。这就斗志昂扬,再不用鞭子来催促了。
此外,这商业化模式还有另一般好处,就是创税。这盐商创税也是极其可观的。
所以后世有些人吹嘘大宋多么辉煌,财政收入多么可观,就会被另一些人怒喷。这个官榷盐商再加上收税的套路,怎么总感觉有点作弊呢?这钱本来就是国家发下去给边关军士买盐的。官盐的榷买权,也是官府特许给极少数优秀商人的。卖国家的盐,收国家的钱,然后还课以重税。这样收来的税,好像完全没有什么GDP,完全就是虚涨起来的流通泡沫,纯属账面好看?
这泡沫经济,究竟是好,还是不好,林灵素不懂。
-->>(第 3/4 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