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计将安出(第 2/3 页)
那么,李白杜甫的东西就不要在苏大胡子的跟前搬弄了。
“人参若只如初见,何事西风悲画扇”,把这个大清朝纳兰氏的作品拿出来试试行不行?却不知老苏当年在四川,跟他第一夫人王同学初次见面的时候,那是怎样的一番光景?王同学是不是第一次见面就给苏大胡子安排了一大桌子的红烧肉呢?不管怎么说,初恋总是每个男人最难忘的美好一刻,这个肯定可以打动他老人家。
实在不行的话,试试“寒潭渡鹤影,冷月葬花魂”,这个是林黛玉的,苏东坡肯定没听说过,恰好衬得上他的“明月夜短松冈”。
不管那么多了。
从汴京到阳羡,这路上起码要走二十天。一股脑儿把想得出来的,都让金莲死记硬背下来。能背多少背多少。其实我们阿莲并不需要去挑战苏大学士的诗才,只需要让苏某社交圈子里的某些人眼前一亮,回去给老苏带个话:喂!老苏!最近新来了一个美貌才女!
这就足够了!
做到这一步,似乎并不算特别的难。
咱们还有大把大把的时间。
要离开汴京城远赴外省,也是需要去官府开个介绍信的。寻常百姓以纯孝之名千里奔丧,这样的路引官府是一律放行,绝不敢阻了孝子们感天动地的孝心。毕竟我们是以儒治国。
然而武大郎要去阳羡,名不正言不顺的,这介绍信就有点难开了。
除了千里奔丧之外,商人采买某地特产也是个很好的理由,偏偏武大郎的户口,不在商人籍。
这年月各行各业都有各自分类的户籍管理,最典型的的还是小姐这个行当,那也一个个都是入了官府登记的某类贱籍。农户、商户、军户,各有管理体系。
但是21世纪某些论坛上一味把大宋吹得来美轮美奂那也是不科学的,大宋的户籍管理体系并不成熟,甚至还很混乱。
工业这个概念毕竟还没有正式成型,所以开织布机的织工们,就被错误地分类成了“机户”。
-->>(第 2/3 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