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僧录》《金陵十二钗》《风月宝鉴》(第 3/4 页)
上一集,我们专门讨论了,“烟云模糊处”隐隐约约有个半真半假的“衍圣公孔继宗”。孔子后人继子辈排行就是乾隆皇帝御赐的,《红楼梦》成书于文字狱空前绝后的乾隆年间,这部奇书当然要像《史记》那样倍加小心了。那么《红楼梦》究竟有没有内容触犯了当时的统治者呢?我认为有不少呢,我们随着文本会一一读到,这里,我先举一个例子。
《红楼梦》第六十三回,文本有这样的描写:“因又见芳官梳了头,挽起攥来,带了些花翠,忙命他改妆,又命将周围的短发剃了去,露出碧青头皮来,当中分大顶”,再往下读,宝玉还给她改名叫“耶律雄奴”。作者的写作笔法“烟云模糊”,衣着打扮的描写上也是费尽心机,“周围的短发剃了去,露出碧青头皮来”显然是满族的特色,作者是在影射“剃发令”。
“扬州十日”不久,明弘光帝投降,豫亲王多铎率清军进入南京,第一次颁布了“剃发令”,当时统治者担心激起民变,对于剃头一事还是相当谨慎的,公告这样说:剃头一事,本朝相沿成俗。今大兵所到,剃武不剃文,剃兵不剃民,而且不准私自剃头。
谁知战局出人意料的顺利,江南半壁迅速臣服,除了东南西南,满清基本已控制了整个中国,安抚政策达到目的,有些汉奸推波助澜,自动剃发,表示忠心不二,有些汉奸不但自己剃了头,还给满清统治者上书建议全国推行满制,以谋取赏识。
于是,清军又发了第二道剃发令,命令十天之内,江南人民一律剃头,“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满清统治者入主中原之前,长期在关外白山黑水树林草地里讨生活,头发长了打理起来麻烦,为了在山区放牧打猎方便,就把头发尽量剃掉,入关的时候,满清人只在后脑留下少量头发,扎成小辫,跟咱们在影视剧中看到的还不太一样。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孔孟儒家思想已经影响了中国两千多年,汉族人被要求统统剃头,就引了起大规模的反抗!书生候峒曾、黄淳耀在嘉定小城(今上海嘉定)揭竿而起,反抗清朝统治。两个书生组织的“乡军”虽集合了十几万人,但都是平民百姓,属乌合之众,熙熙攘攘,拥挤堵塞,毫无纪律,更谈不上战斗力了。吴淞总兵李成栋只有不足五千兵力,但装备精良、训练有素。
嘉定城破,抢劫的同时,李成栋下令屠城,市民之中,上吊的,跳河的,投井的,被砍断手脚还在挣扎哭喊的,骨肉狼籍。妇女们惨遭强奸,如遇抵抗,官兵就用长钉把抵抗妇女的双手钉在门板上,然后再肆意奸淫。大屠杀持续了一天,直到尸体堵塞了河流,李成栋才率军离开。
大屠杀后的第四天,侥幸逃脱的嘉定百姓开始溜回城里。他们回城后在一个叫做朱瑛的领导下,重新集结起来,又两千多人,这群人要报仇。朱瑛领导着幸存者们在这座残破的城市展开了一场反屠杀运动,处死了归降清军的汉奸和清军委派的官吏。李成栋又杀回嘉定城,把许多还在睡梦中的居民杀了个精光,积尸成山,放火焚烧。
二十多天后,原来南明的一个名叫吴之番的将军率余部猛攻嘉定城,周边民众也纷纷响应,杀得城内清兵大溃出逃。不久,李成栋整军反扑,把吴之番数百士兵砍杀殆尽,顺带又屠杀了近二万刚刚到嘉定避乱的民众,再次血流成河,这就是历史上着名的“嘉定三屠”。
“嘉定三屠”的起因就是被《红楼梦》作者所影射的,看似不起眼儿的“剃发令”。通过我先说的这一个例子,我想大家就能更好的理解作者为什么要“烟云模糊”,为什么要多次强调本书“大旨谈情”,“毫不干涉时世”了
【出则既明,且看石上是何故事。按那石上书云:】
【甲戌侧批:以下系石上所记之文。】下面就是石头记录的故事了。
【当日地陷东南】
石头上写的这句开头,妙,有五点好处。
一、与之前引文中的女娲补天神话遥相呼应,传说共工撞倒不周山,导致天塌了个窟窿,从此“天倾西北,地陷东南”,之后才有了女娲炼五彩石补天。
二、长期以来我国古人的活动范围都在黄河、长江流域,所谓一江春水向东流,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古人认为西北高就离天近一些,东南低就离天远一点,因此说“天倾西北,地陷东南”。补充交代了女娲只是补了天,并没有去维修天地间的支柱---不周山。
三、“地陷东南”还是有缺陷的,预示着将有灾难发生,否则作者直接写“这东南一隅有处曰姑苏”就可以了,没必要当头一棒说“地陷东南”,果然有大事发生,甄士隐碰到一僧一道后先丢了女儿,接着家也被烧了个精光。东南的可不只有甄士隐家,还有甄宝玉家。
四、在后天八卦中东南方向是巽xun卦,巽代表风,阴阳五行中属木,春夏之交,由木生火,是甄士隐家失火的伏笔。
五、巽卦也有顺从的意思,这也是甄士隐终会顺从这一僧一道的伏笔,跟着“疯道人飘飘而去”。另外巽卦也有“入”的意思,可以理解成我们从这里进入《红楼梦》的故事,从现在开始,石头要讲述整个故事了。
【这东南一隅有处曰姑苏】【甲戌侧批:是金陵。】金陵就是现在的南京,历史上南京的名称很多,冶城、白下、江宁、石头城、丹阳、建业、建康、秦淮、上元、集庆、应天、京师、南都、天京等,可没有一次把南京称为姑苏的。“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都知道姑苏是苏州,批书人为什么说是金陵呢?
我认为应是指老百姓口中的金陵省,或者说是南直隶、江南省。明朝初年,朱元璋定都南京,南京叫应天府,姑苏属于应天府直辖地区,南京城周围所辖的一片地域称为直隶。永乐年间,迁都北京,北京叫顺天府,北京城所直辖的地域也叫直隶。为了区分,以南京为中心的就叫南直隶省,清朝京畿周围还叫直隶省,但是把南直隶省改为江南省。
第三回,林黛玉进贾府,老太太介绍王熙凤:“你不认得他,他是我们这里有名的一个泼皮破落户儿,南省俗谓作‘辣子’,你只叫他‘凤辣子’就是了。”王熙凤是王家的人,“东海缺少白玉床,龙王请来金陵王”,王家是金陵望族。南省,还是指江南省,还是老百姓口中的金陵省。
文本中“江南的甄家”,“江南甄家”,“江南甄府”多次有出现。“江南”有两个意思,指长江以南可以,指江南省也可以。根据文本中,有“金陵省体仁院总裁甄家”的描写,江南甄家就是江南省甄家,就是金陵省甄家。所以,甄士隐家明明在“姑苏”,这里批语“是金陵”,应该指金陵省。
-->>(第 3/4 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