甄士隐(第 2/3 页)
朝庭命妇主要出现于唐朝、宋朝、明朝与清朝。一品、二品官员的妻室称诰命,三品淑人、四品恭人、五品宜人、六品安人、七品之下称作孺人,无封无品叫娘子。
诰封的等级是对应官员的品级,一品至五品称为诰命,六至九品授以敕命,夫人品级是跟随丈夫品级,除了官员的正妻之外,诰封的对象也包括官员的母亲和祖母。
封氏没有儿子,所以“孺人”的封号应是对应甄士隐的官品,说明甄士隐退休前做的是个七品官或者更小。
三、甄士隐很可能曾是京官
甄士隐是做官回到故乡养老的一个退休干部,退休前做的是个七品官。那他在哪里做过官呢?这个书中也没有明写,但是也大概可以推求一下。从贾雨村进京赶考,甄士隐不仅在物质上帮助贾雨村,还同时想帮他介绍人脉资源“意欲再写两封荐书与雨村带至神都,使雨村投谒个仕宦之家为寄足之地。”——可见甄士隐在京城有朋友,并且结交的是仕宦之家,这仕宦之家的朋友还愿意给甄士隐的朋友提供帮助。
比较一下贾雨村,贾雨村是进士出身,中进士后他是选入外班的,就是说没有留在京城为官。雨村结交的朋友冷子兴却只是都中古董行中贸易的,这冷子兴是为借雨村斯文之名,说白了就是冷子兴和贾雨村交朋友还是因为他是进士,是个文化人,所以二人说话才投机,才契合,有点共同语言。其实就是觉得贾雨村有点利用的价值才和他交朋友。
贾雨村是经常关注新闻的人,也还比较钻营,但都中起复革职旧员的事,他却不知道,也没有朋友告诉他,可见他没有结交到京城的官宦朋友。还是以前的同僚同案参革的张如圭告诉他的。这张如圭为了复职四下里寻情找门路,贾雨村听说起复旧员,他却也没有想要找京城的朋友,还是冷子兴给他出主意找林如海去麻烦贾政。由此可见贾雨村在京城确实没有结交到官宦朋友。
但贾雨村要上京赶考,甄士隐却能够给贾雨村介绍仕宦之家为寄足之地。可见甄士隐官品虽不大,京城却还有仕宦朋友,由此推断他很可能以前在京城为官,人品好,朋友多,他才敢揽这些事。而贾雨村虽然是进士,是四品,但在京城却只能结交像冷子兴这种商人为朋友,没有仕宦朋友,不然复出时也不会求林如海。
所以甄士隐虽然只是个七品官,但他是京官的可能性是比较大的。
退休后养老资产丰厚
甄士隐虽然只是个七品官,但他大概率是个京官。从书中介绍来看,他是年过半百,也就是五十多一点。五十多一点还比较年轻,他就可以退休了,古代退休比今天退休灵活。明弘治四年(1491),皇帝颁布一道圣旨“自愿告退官员,不分年岁,俱令致仕。”这里致仕就是退休的意思,就是说只要提出退休,几乎都会被批准,甚至对退休原因也不深究。
到了清朝,退休政策更加灵活,甚至不到五十岁就可以解甲归田,官职越小退得越早。甄士隐是个七品或以下的小官,不留恋权势,所以退休退得早。
那他们退休以后靠什么生活?以什么养老呢?有养老金吗?其实古代做过官的人,辞官之后没有退休金,但是朝廷会给一块不用交租的田,这田一般会封在官员的故乡,比如甄士隐的退休田就应该在姑苏一带的乡下。这田官员自己想种就种,其实一般情况下他们自己也不种,基本上是出租给佃户,通过收地租来过日子。
除了有田以外他们还有自己做官历年积的一些钱财资本,形式可能就多种多样。也可能是古董、字画、金银器具等等。古代有“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的说法。甄士隐大概率是个京官,官品虽然不高,但他应该也积下些钱财。
还有一种资产可能是甄士隐的前辈老去了之后留给他的一些祖产,这也有可能。另外封氏孺人出嫁可能带些嫁妆来,但后来封肃那么抠门,估计不会有多少嫁妆。
-->>(第 2/3 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