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章 对照实验(第 2/4 页)
这些实验不仅仅是为了验证理论的正确性,还需要为郭一后续的研究提供数据支撑。
现在,安城有视觉,他看到了一个光点围成的四边形。
郭一把这些信号仿造下来,利用辅助神经系统传递给大脑中枢,让他再次“看到”这个四边形。
但,现在想让他看到一个“圆”怎么办?
再去采集一遍他看到“圆形”之后产生的视觉信号,然后仿造下来?
是可以这样做,安城有视觉,可以做得到。
但盲人怎么办?他们没有视觉,更不可能产生视觉信号,更不用说仿造了。
而这,才是郭一最终要解决的根本问题,也是其中最大的难题。
辅助神经系统传输拟真生物信号理论是行的通的,但信号源从哪儿来?
仿不了,那就只能自己造!
那就必须从海量的视觉数据中分析,分析出其中的方向,总结出其中的规律。
每个人都不一样,那就在这种不同中寻找共性,在共性中区别个性。
说来简单,四个就可以概括:“总结共性,精准调试。”
但,说起来容易,做起来……
仅仅是安城一个人,而且只是一个简单图形的信号,郭一半个月才把他仿造出来。
可以想象一下,如果需要海量的人、海量不同的场景来做这件事的话,量有多大?
作为基础研究数据来总结其中的规律、探寻其中的个性化差异的话,其中的难度又有多大?
别说总结规律、寻找共性与差异了,按照现在的方式,光是这些数据信号的获取,郭一这一辈子可能都搞不完。
科学研究从来都不是一蹴而就的,有的研究一辈子甚至好几代人都没能研究出成果来。
现在也并不是关心这些问题的时候,车到山前必有路,说不定到时候有一个新的发现,这原本复杂的问题就变得简单了呢。
-->>(第 2/4 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