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章 群体感知(第 2/4 页)
这其中有一些极其细微,细微到现在的仪器精度根本无法辨别的差异。
但无法辨别不意味着不存在,恰恰相反,这些几乎不存在的差异在某些方面有着极其特殊的作用。
通过刚才的实验,郭一发现了一个及其不得了的事情——皮肤组织细胞竟然和游离末梢神经有着勾、意图欺骗大脑的行为!
按照正常的逻辑,皮肤被戳到感受到痛之间的过程应该是这样的:
皮肤被戳(化学内源性致痛因子)→游离神经末梢接收到生物电信号→神经系统→大脑丘脑(感觉到痛)。
事实上,最初的时候也确实是这样的一个流程。
但,经过反复实验,郭一发现,越往后的实验,这个传导过程就会比先前的过程多了一些东西。
皮肤被戳,首先导致局部皮肤组织发生变化,释放各种化学内源性致痛因子,游离神经末梢对这些内源性致痛因子敏感,从而产生的生物电信号进行的后续传导。
这是一个正常的流程,但不正常的是,第n次被戳与第一次被戳相比(假定排除外源性干扰),皮肤组织释放的致痛因子竟然不一样了。
差异很小,但差异虽小,却不容忽视!
发现了这一点的郭一立即使用推演,对此进行进行准确的分析和判断。
“这现象,很有意思啊!”
经过推演之后郭一发现,整个过程发生的频繁之后,感受器与游离末梢神经会变得有些“自作主张”。
它会觉得,上次就是这样,大脑你给反馈的是痛觉,这回跟上回差不多,应该也是痛觉。
于是,整个过程就整个发生了变化,变成了下面这个样子:
末梢神经在传递痛觉原始信号的同时,还自作主张的附带上了自己的“判断”,这种判断就有些类似于信息的处理。
皮肤和游离神经末梢原本只是感受器,它们并不知道什么是痛,什么是痒,它们把信号传递给大脑,大脑再通过传出神经反馈,它们才有的痛觉或者是别的什么。
-->>(第 2/4 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