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5.05章 第2卷资料(第 3/3 页)
这主要是由于金星围绕太阳运转13圈后,正好与围绕太阳运转8圈的地球,两者再次互相靠近,并处于地球与太阳之间,这段时间相当于地球上的8年。
而早在公元17世纪,着名的英国天文学家哈雷曾经提出,金星凌日时,在地球上两个不同地点,可火同时测定金星穿越太阳表面所需的时间,由此算出太阳的视差,可以得出准确的日地距离。
但可惜,哈雷本人活了86岁,从未遇上过金星凌日。
在哈雷提出他的观测方法后,曾出现过4次金星凌日,每一次都受到科学家的极大重视。
他们不远千里,奔赴最佳观测地点,从而取得了一些重大发现。
1761年5月26日金星凌日时,俄罗斯天文学家罗蒙诺索夫,就一举发现了金星大气。
19世纪,天文学家通过金星凌日搜集到大量数据,成功地测量出日地距离1.496亿千米。
在2004年的金星凌日中,人们用10倍以上倍率的望远镜,即可清楚地看到金星的圆形轮廓,40~100倍率左右的望远镜,观测效果最佳。
虽然观测这次“金星凌日”难度不算很大,但是天文专家提醒,在观看时,千万不能直接用肉眼、普通的望远镜或是照相机观测。
而要戴上合适的滤光镜,同时观测时间也不能过长,以免被强烈的阳光灼伤眼睛。
而在金星入凌和出凌时,细心的观察者可能会发现所谓的“黑滴”现象。实际上,当对着亮光将两个手指逐渐靠近,当很接近的时候,可以发现尽管手指还没有接触,就能够看到上下手指之间,有阴影把它们联系了起来,像是手指间有水滴一样。
这就是所谓的黑滴现象。
在凌始内切和凌终内切时,即太阳边缘,和内行星边缘,两者互相靠得很近即将接触时,会发现有非常细的丝将两个边缘连接,这就是凌日时的黑滴现象。
成因是大气层的视宁度、光的衍射以及望远镜“极限分辨率”的等多种作用,造成的视轮边缘的模糊。
除此之外,在入凌和出凌阶段,有时候金星视面边缘会镶上一丝极细的“晕环”或“光环”。
这个“晕环”是由于金星大气层顶部反射、散射阳光形成的。
使用目镜投影方式可看到它,但如果将望远镜加滤光片,则会更清楚。“晕环”大小的变化,环亮度是否均匀,是否能在太阳圆轮的背景下看到,这些都是很有意思的。
第0106章预告第三方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