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0章 多石地区(第 2/3 页)
首先,我们需要知道的,是喀斯特地貌,分为地表和地下两大种类。
地表上有石芽与溶沟,喀斯特漏斗,落水洞,溶蚀洼地。
还有喀斯特盆地与喀斯特平原,峰丛、峰林与孤峰。
而地下有溶洞与地下河,以及暗湖。
尽管喀斯特地貌地区可以提供大量石灰、方解石、白云石、黏土、碳酸盐等石类矿物开采,但是这种地形也就造就地留不住水。
化学告诉我们,当水中含有二氧化碳时,水对石灰岩的溶解能力很强。
当二氧化碳与水化合形成碳酸,后者电解析出氢离子,会与石灰岩中的碳酸根离子作,用形成离子状态的溶解物质钙离子和碳酸氢根离子,并随水流失,其反应式如下:
co2+h2o?h2co3?h++hco3-
h2co3+caco3?ca2++2hco3-
上述反应自然是可逆的,及当水与空气中二氧化碳减少,碳酸含量亦减少,碳酸钙将发生沉淀。
然而湿热气候条件下土壤二氧化碳含量比空气中高数十倍,且反应速度很快,因此岩溶作用强烈。
翻译成人话,就是喀斯特地貌发育与地下水位关系密切,而后者又随当地河面或海平面而变化,因此河面或海平面即是喀斯特地貌的侵蚀基面。
这从另一种意义上说,可溶性岩石的底板,就是地下喀斯特的基面。
例如地壳上升后长期稳定,石灰岩致密、层厚且产状平缓,将首先发育石芽、溶沟、漏斗和落水洞,继而形成独立洞穴系统,而地下水位高低不一。
随后独立溶洞逐渐合并为统一系统,地下水位亦趋一致。
而地下水位之上出现干溶洞、地下水位附近发育地下河,地面成为缺水的蜂窝状。
再后地面蚀低,浅溶洞与地下河因崩塌而露出地表,地下河陆续转变为地面河,破碎的地面出现溶蚀洼地与峰林。
最后,喀斯特盆地不断蚀低、扩大,地面广布蚀余堆积物,形态接近准平原,但是仍然残存孤峰。
要想阻止喀斯特地貌,只有两种办法,停水,或挖掉。
-->>(第 2/3 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