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8章 家具水更深!(第 3/3 页)
古老总结道:“就拿明清家具说,清代前期制作的家具,与明代家具在造型风格、结构、做工及用材等各方面相当一致,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就目前的鉴定水平,要想在无确切年款下,分清哪些是明代的,哪些是清代前期的,尚难做到,所以国内的一些家具研究权威,把明代与清代前期制作的家具统称为“明式家具”。
“在价值的确定上,两者基本上一视同仁。清代前期的家具之所以可以与明代家具相媲美,享有同等身价,主要是它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这也说明了古代家具的历史,并不是鉴定其价值的唯一标准。”
吴世襄看过不少资料,由于古代家具是一种体形较大,立体感很强的历史艺术品,离开实物进行品评有一定的困难。所以在目前缺少明代以前家具实物的条件下,对古代家具造型艺术的评价,主要以少量的明清家具为对象。
在鉴定家、收藏家和学术界中,不仅有较一致的科学标准,而且也被世人所接受。王世襄先生可谓科学品评家具造型艺术的集大成者,他在《明式家具的“品”与“病”》一文中,巧妙地借用古人品评国画的尺子“品”与“病”,来评价明清家具,对家具的造型艺术标准,作了高度概括。
王世襄先生提出的家具十六品是简练、淳朴、厚拙、凝重、雄伟、圆润、沉穆、浓华、文绮、妍秀、劲挺、柔婉、空灵、玲珑、典雅、清新:八病是繁琐、赘复、臃肿、滞郁、纤巧、悖谬、失位、俚俗。
各“品”和“病”,明式家具珍赏中均有祥解,并附有实例以对照说明,藏家掌握了家具的“品”和“病”,其造型的优劣和艺术价值的高下,自然也就很分明。
“其实作为一个几十年的老工匠,实际中也有不少问题。”老李严肃道:“中国的传统家具向以结构合理著称,但在不少实例中,依然有着不合理的现象,即使是家具制作技艺达到顶峰时期制作的明式家具,也不例外。”
“如一些家具的腿足、罗锅枨等部件的造型,没有顺应木性,极易在转折处断裂,此类家具在确定其价值时,就难免要打折扣了。传世的古代家具,大多是优质木材制作,其榫卯的连接一般来说质量较高,但也不乏粗制滥造之例。”
“鉴定的方法主要可从榫卯的牢固程度和密合程度来看,但一般来说,榫卯联接处紧固的,其做工一定比松动的要考究。此外榫卯相交处的缝隙是否密合,不仅可反映制作时操作的水平,有时也可反映制作前对木材干燥处理是否草率。因为木材末经严格的干燥处理即用于制作,极易收缩、变形和豁裂,从而在榫卯及其他各方面俱佳的家具大为逊色。”
这一点吴世襄深有体会,就是俗话讲木头的放性问题,新材水分大,木性不稳定,环境一变容易断裂。所以真正能做家具的料,最少也要囤放几年,甚至十几年。这也是为什么真正的大料好料,一般都在大玩家手里。
“古代家具的入眼处,往往是引人注目的雕刻部分。雕工的好坏,直接影响家具价值的高低。古代家具上的雕刻,一般分为透雕,平面实雕和立体雕三种。雕工的优劣,首先看形态是否逼真,立体感是否强烈,层次是否分明。”
“再看雕孔是否光滑,有无锉痕,根脚是否干净,底子是否平整。总的来说,在评价家具的雕饰时除考虑工艺的难易和操作的精确度外,关键是从整体是否具有动人的质感和传神的韵味。”
吴世襄不由得感叹,还是家具水更深!流传下来几千年,多少高人不断研究发展,工艺技术越高,做假特别是做旧的水平也更高。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在古玩文玩圈真是有道理。
暴利驱使下,谁能保证本心,一辈子做良心活?古老私下也告诉吴世襄,早年年轻时候也做过几件亏心事,吃过不少亏,才知道为人诚信的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