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第二十章 D日(3,300票加更)(第 1/2 页)

    选择d日作为行动代号是霍夫曼故意的,他想起历史上这会已是盟军在诺曼底登6的时刻。现在英美别说登6,连西欧海岸线都得绕着走。设想东西莫斯科、搞莫斯科墙也是他恶趣味满满——可惜这世界没人懂,他只能自娱自乐。

    他唯一不知道的是,丘吉尔给行动定的计划代号也叫d日,双方时间挨得很近,而且内涵接近——两个d日计划撞车了。

    6月13日,得到德国同意为布尔什维克保存一部分东莫斯科控制区消息后的斯大林显然非常高兴,不仅痛快地批准了其他有关利益交换,还同意彻底实现停火。经过这几天撤退,斯大林格勒的部队和市民已向阿斯特拉罕撤退了3o多万,北线控制区也向乌拉尔山转移了部分人口和军队,一切井然有序。

    两日后,德国正式公布即将与苏联缔结和平协议的消息,并宣布承认俄罗斯苏维埃国家社会主义共和国(西俄)独立并建立外交关系。莫斯科是苏维埃联盟的都,但西俄法定政治中心却在圣彼得堡。

    同一天斯大林也代表布尔什维克党表《告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书》,承认伟大的卫国战争遭遇重大挫折,但经过“全体红军将士的英勇奋战和全国人民的奋起抗争”,挫败了“法西斯匪帮试图消灭党、消灭**制度的野心”,实现了“不割地、不赔款、无其他附加屈辱条款”的和平(3亿吨石油是物不是款),承认各加盟共和国可依据民族自决原则宣布独立,承认西俄独立“探索社会主义制度”并表示与其组建邦联政权,着重强调指出自己是布尔什维克政权,对面是孟什维克政权,斯大林同志兼任苏维埃联盟任主席。

    让斯大林出任苏联主席是弗拉索夫提议的,同时还爽快答应了东莫斯科归对方控制的要求。一方面斯大林毕竟是大国领袖,弗拉索夫当年只是中将,论地位、论名声、论资历都远远不如;另一方面他不想去争虚名,他更看重实际,做这些面上的让步后,他从东俄这里要到了实质性让步——上千万人口留在原地而不是强制迁徙。

    二战前苏联包括波罗的海三国在内的人口一共将近1.8亿,随着各共和国纷纷独立及战争中的重大人员损失,俄罗斯部分人口下降到只有不到1.1亿,如果简单以乌拉尔划界,东俄部分人口还不到3ooo万。

    虽然3ooo万在欧洲不算小数字,但对东俄体量来说偏少。在大国争雄时代,人口就是基础和法宝,布尔什维克党打算提高人口规模并为此采取多种措施:一是把目前红军全带回东俄去——这部分人口年龄段最佳,又有服役经验,今后也迫切需要;二是迁移部分目前控制区的人口,像莫斯科、斯大林格勒、阿斯特拉罕等十来个城市人口加起来近15oo万,而且成分是相对可靠的工人阶级,最初想把这些人口全部强制性迁走;三是竭力向德国争取被俘官兵回归——除已加入俄罗斯解放军部分,德国手里还有将近2oo万俘虏。

    布尔什维克党希望通过各种措施将人口维持在45oo万以上。虽然西俄人口更多一些,但西俄到处都被打烂,东俄远东和乌拉尔区还比较完整,45oo万vs6ooo多万的差距不是太大。

    带走红军的做法弗拉索夫没法干涉,但迁移人口遭到他强烈反对——认为斯大林是在谋杀俄罗斯人民。实际上德国也认为东俄粮食产量不足,这些人口迁移过去一定会面临大饥荒,所以也表示反对。至于俘虏,霍夫曼坚持自愿遣返原则——愿意投奔弗拉索夫的归西俄,愿意投奔斯大林的去东俄。因为根据摸底调查,大部分人还是愿意留西俄。

    经过反复交涉并在其他方面让步,东俄方面也进行了让步,提出了自愿迁徙原则:凡愿意跟斯大林走的,一律带走;凡属于党团员、基层干部的,一律迁走。同时各级党组织还深入基层,动员他们跟党中央走,继续去东部建设社会主义。

    这样一来,除莫斯科、斯大林格勒工人阶级自愿迁徙比例较高外,农村人口基本带不动——谁都知道西俄是没有集体农场的,弗拉索夫元还下令要分田到户,谁也舍不得走。

    因此最后人口预计分布将变成西俄7ooo多万,东俄35oo万。西俄这7ooo多万人的粮食缺口霍夫曼已安排好了,以欠条形式从乌克兰调——今年是乌克兰分田后第二个年头,不但粮食产量将大幅度提升,其他生产也全面恢复,有较多余力进行粮食供应。随着地中海输油管道基本建成和东线大规模战事结束,对西欧能源供应也开始提量,至少西欧各国都出租车汽油是可以保障了。

    德国全面停止煤制油项目,多余煤炭悉数用于电,全力运转级炸弹项目,随着东线逐步停战,施佩尔调整了用电比例,准备将大量6军装备制造电力调度到级炸弹和海军项目上来。

    随着东欧粮食供应的好转,美洲农产品和其他产品的涌入,不但德国国内粮食日渐丰富,就连西欧各国的物资保障也充裕起来。各国都在加紧医治战争创伤,德国、法国境内几乎已看不到战争破坏的痕迹(主要是英美空袭造成的),比利时和荷兰也恢复了大半。

    东俄那35oo万人口(含5oo多万军队),霍夫曼不知道斯大林能用什么办法渡过难关,但这已不是德国元该考虑的问题了。

    斯大林自然不能坐以待毙,他对粮食问题也有对策:

    对策之一是解散女兵部队,除部分技术兵种还保留女兵外,后方绝大多数女兵队伍全部解散,至于前线与德军对峙兵力中的女兵则将在下一阶段解散,这一下子减少了6o多万部队,这些部队全部转入生产序列;

    对策之二是由政治局委员安德烈耶夫和秋列涅夫率领部分部队赴贝加尔湖区域展开军屯,一方面抓紧利用夏季垦荒,另一方面是加强贝加尔湖渔业。军屯的部队大多数是三线甚至四线部队,大部分都是4o多岁的大叔,很多人甚至都将近6o岁,打仗不行,搞搞军屯还是马马虎虎;

    -->>(第 1/2 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最近更新 三国模拟器:这个马谡太稳健了 某霍格沃茨的魔文教授 活埋大清朝 骗了康熙 晋末长剑 我的谍战岁月 机战:先驱者的归来 说好的文弱谋士,你一人战三英? 寒门崛起 我在现代留过学 大唐腾飞之路 大清要完 谍影:命令与征服 不是吧君子也防 红楼琏二爷 蜀汉之庄稼汉 大明烟火 万历明君 北齐怪谈 左舷
最多阅读 民国之文豪崛起 江湖三女侠 嬉游花丛 北齐怪谈 晋末长剑 万历明君 沉溺 机战之无限边境 希腊神话 大汉帝国风云录 儒道之天下霸主 世子妃 大清要完 星海王座 冰川天女传 全唐诗 唐朝从当村长开始 办公室潜规则 藏在时光深处的你 三国之暴君颜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