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0章 战术与战略(第 2/3 页)
张量山看看秦国地图,仔细思考了一下才对横阳君说:“君上,其实韩国并不是就完全没有机会!”
横阳君眼睛一亮:“愿闻其详!”
“本来秦的战略是“先取韩以恐他国”,即以韩国为主攻方向,控制中央战略地带,切断六国之间的策应,再两翼。可战争却先是从赵国打起的,更主要的是出于秦国的战略需要。河水在秦赵韩边境成了一个“l”字。”张量山忘了在座的除了他都不知道‘l’是什么字,不过见他标出了图样就都明白了。
张量山接着说:“韩而是恰恰位於这“l”的拐角上,是当时的交通枢纽,北去赵国,东往魏、齐,南下楚国的通衢大道均从从地伸往他处,秦占领韩国,就可以水陆并进,运粮调兵,来去自由。为什么秦吃多撑着了,不先灭韩而去击赵?有三条理由:一吗,就是要吃着一个、夹着一个,当然眼里还要看着一个,牵制六国。二则击弱强救,在生死关头,谁能保证赵国不发兵?五年前也是赵国挑头玩了最后一把“合纵”。三是打草惊蛇要不得,谁能把自己的意图掩盖到最后,大概他就是笑的最舒心的那位了。我们韩国虽然也曾经地跨山西、河南两省,“带甲数十万”。并於韩哀侯的时候威风过一回,灭了郑国并把国都搬到河南的郑。但在战国七雄中,我们是最弱的了,而且四面强敌。秦、魏、赵、楚都曾侵略我国。到最后就剩下新郑周围方圆约两百公里的地方了,跟秦相比,“不过其一小郡”。即在秦、赵会战接二连三吃败仗的第二年、第三年的整修期。一是要恢复士气,此时的赵国连战之下,已经被打残了,心有余而力不足。而其它各国奉行:人不犯我,我不犯人的主义,采用的是鸵鸟政策,”
姬胜忍不住了:“大哥什么是鸵鸟?”
张量山寒!:“呃,就是沙漠中一种遇到危险就把头塞到沙子底下的大鸟。它以为看不到危险就没安全了。”
姬胜点点头:“用此鸟比喻六国倒也形象。”
“后来韩国的南阳假守腾请降,南阳这块地不费吹灰之力就到手了。始皇帝自然封官许愿了,次年就命令“内史腾攻韩,得韩王安,尽纳其地”“置为颍川郡”。秦灭了韩国的方式是:集中优势兵力,以韩灭韩,搞突然袭击,打歼灭战。占领了“天下之枢”的战略要地,那么韩国的战略是什么呢?是全军退守郑。死守不出最后由于守将被收买而城破国亡。所以我们不难看出面对秦国的优势兵力,一味死守是没有用的。必须机动作战,秦赵两军在肥及番吾作战中,秦军先后被歼10万余人,损失巨大,进攻受阻。但赵军亦伤亡惨重。如果此时六国能联合出兵从南线对秦军发动反攻,不给秦军休整的时间,则秦军必定大受损失。有可能遭受毁灭性的打击,至少十年内无法在出兵作战此为上策。”
横阳君摇头叹息道:“六国均如那鸵鸟,怎么可能出兵灭秦,不出兵灭赵就不错了。”
“中策则是三晋联合出兵,切断南线秦军退路则秦军的两只野战部队都被消灭可保三晋三五年的平安。”
横阳君又摇头:“这的确是个极好的机会,可惜韩王是断然不敢惹秦国的。哪怕秦军只剩老弱病残。”
“下策是等到秦军入侵时,不要全军固守于郑。而是机动作战,采用诱敌深入,引敌分兵的策略,不已一城一地为得失,集中韩军消灭分散的秦军。同时坚壁清野发动老百姓抗击秦军。组织游击队开展敌后作战。不和秦军正面交锋,袭击侧后,断敌粮草、切断补给线,偷袭、夜袭。总之,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游击战和运动战,把秦军拖疲拖垮,一切以消灭秦军有生力量为目的。这才是我军克敌制胜的法宝。”张量山随口就是解放军的一套理论。
横阳君听得是一脸黑线,忍不住开口:“先生,这是否太不道德了。”
“道德?战争是以胜利为目的的。要是道德上讲的通还要战争干什么?”
-->>(第 2/3 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