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5章 地主家也没有余粮啊(第 2/3 页)
刘新亭,乐亭县城北的刘石各庄村人,生于清朝道光年间。幼家贫,吃苦耐劳,身强体壮。成年后,刘新亭闯关东。
此人头脑灵活,生性机敏,发现东北普遍缺农具,特别是锄板子,土布、棉花等较乐亭昂贵。
这时候,东北虽然没有大规模开发移民,但移民数量已经很多了,辽南,沈阳道成春一线农民已经很多了。
刘新亭看准机会,遂向亲友借贷,肩挑贩卖。获利后,雇车贩运。去程销锄板、棉花、土布,回程运粮豆土烟兰靛。凡十余年,获利万贯。
刘新亭子刘如,承父业。你看,这种户枢,很有意思。”
刘新亭道:“乡下地方,没什么好东西,屋子粗陋,见笑了。”
小路道:“一个地方的民居,是和这里的气候,生活方式都有关系的。”
说着,进了灶屋,灶屋阳面左右两个灶台,北面几个大缸。进了正屋,刘新亭道:“请坐。”正午北墙有一排木头柜子,中间是八仙桌子,摆着两个青花瓷瓶,中间是一幅杨柳观音画,两侧对联道:“瓶中甘露时常洒,素心慈颜保平安。”
小路道:“刘先生原来是积善之家。”
刘新亭指着八仙桌两侧的椅子道:“哪里,哪里,请坐。请茶。”
小路坐下,道:“刘先生的名字恰好和清朝刘老家主相同,不知道是否是刘家的本家?”
刘新亭道:“就是巧合。就是巧合。不是本家。人家可是河北大富户,我是山东来的。请问路队长这次来是?”
小路道:“我有话直说,听说刘先生对我们的做法不能认同,想当面讨教。看我们哪里有做的不到的我们改正。”
刘新亭道:“听说路队长也是洋学堂毕业的?那一定就接受了一些外国的思想。可是这白白给伙计土地的事情,收这么低的公粮,我可是从来没有见过。要是都这么干,佃户就不用辛苦干活攒钱买地了。只要租地种就可以了。”
小路道:“您的想法很有意思,请说下去。”
刘新亭道:“这一晌地可以出不少钱,够养活一家人吃喝了。他们就真地白得到手,我敢保证,不出两年,就有卖地顶债的。”
小路道:“那为什么?”
刘新亭道:“那十五户里有一家是抽大烟抽穷的。当初还卖给我十垧地呢。”
-->>(第 2/3 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