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二章 南风渐起(下)(第 1/3 页)
南风穿过厅堂,本来袅袅直上的水汽偏移了方向。
叶应武端起来茶杯,像模像样的轻轻抿了一口,迎着洒进书房的阳光,这个刚刚登上兴国军知军高位的二十岁年轻人,目光一直看着门外的树木,若有所思。
刚才议事堂上扩军和出兵之事同时决定,众多将领急匆匆的回去整军,而三名文官则不出意料联袂而来。
文天祥就站在叶应武旁边的桌子上,挥毫泼墨,片刻工夫就已经将给江南西路当道诸公的书信写好,趁着墨迹未干,文天祥又细细的端详了两遍,见到叶应武冲着他摆了摆手,便不再将书信递给叶应武,一名百战都的传令兵已经在一旁等候了。
“速速送往隆兴府安抚使衙门,不得有误。”文天祥又叮嘱了一声,那传令兵领命之后急匆匆的转身离去。
陆秀夫和谢枋得一直沉默不语,只是将目光在看上去一点儿都不紧张的叶应武身上扫来扫去,似乎想要看出来这位年轻气盛的使君做出扩军两万五千和南下通山的命令,是否真的已经考虑得体。
叶应武却似乎丝毫没有注意到包括文天祥眼角的余光在内,三名文官都在若有若无的盯着他,而是若无其事的再抿了一口茶,朗声说道:“杨宝何在?”
站在门外的杨宝将三名文官的种种小动作看得一清二楚,知道这些将“文臣死谏”四个字作为座右铭的文官来到这里是想要干什么,却也只能硬着头皮先进去。
叶应武仿佛这才意识到身边还有三位才能出众的文官,看了一眼正襟危坐的陆秀夫和谢枋得,方才淡淡说道:“几位仁兄都是学富五车之人,皇城司和走马承受······”
叶应武还没有说完,文天祥等人同时倒吸了一口凉气,脸色变得有些不太自然,而皇城司和走马承受虽然在民间并没有像明代锦衣卫那样搞得家喻户晓,但是杨宝这种老军旅还是知道其中的内情的,尤其是走马承受这种本来就用来监视他的上级将领的组织。
“某决定从此次黄麻之战当中抽调一支精兵,组建属于天武军的打探哨报衙门。”叶应武语出惊人,下面无论杨宝还是三名文官,脸上的表情都有些呆滞,要知道皇城司和走马承受这种类型的衙门机构应当是一个朝廷才应该拥有的,叶应武此举岂不是等于在宣布自立门户?更何况这一个刚刚通过大战联系在一起的小团体,仍然无比脆弱,不能在这个时候分出来相当一部分精力对付自己人。
至少用起来不用担心他们会临阵反水、背后捅刀子。
毕竟文天祥是江万里的弟子,对于江家的子侄大批量的进入天武军相对于独立的这个小系统并没有表示什么不满,但是和江万里一党没有什么交集的谢枋得还有本来就处于和江万里一党有不少矛盾的李庭芝幕府当中的陆秀夫,自然心中有些不太舒服。
但是他们也知道,对于越来越庞大的天武军小团体,这是不得不采取的措施,只有在叶应武的主导下几个小部分形成良性竞争,方能够使得整个小团体以更加迅猛的速度发展。
叶应武又怎么不会料到陆秀夫和谢枋得心中转过的千百心思,只不过叶应武已经隐隐约约有了作为一位上位者的心理准备,而且来到这个七百年前摇摇欲坠的宋朝已经好几个月,所以对于这些千古流芳的名人,叶应武所带着的也不再是敬仰的神情,所以对于自己属下的眼神心思,叶应武还是很熟练的装作没有看到的。
上辈子老子不知道什么叫做人心,什么叫做勾心斗角,这辈子那么就都加倍的补偿回来。
阵阵南风穿过门和窗,掠过每一个人的身旁,无论他们是在历史上千古流芳还是默默无闻,无论他们心中有着怎样的想法和决断,他们终将成为天倾时的中流砥柱。
-->>(第 1/3 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