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7,他们的青春。(第 2/4 页)
首先提问的自然是本地娱乐台的记者,那是个中年男子,气度温和,拿着个麦克风,身后,则着各种拿着相机摄影机的工作人员。闪光灯频频耀动着。
陆蔓纹吐了吐舌头,倒是显得有些古灵精怪。
但就她的年纪,有这样的小动作,也并不奇怪。反而更多了些亲和。
“压力肯定是会有的,怕达不到喜欢我的人对我的期望,但蔓纹会继续努力,争取写出大家都会喜欢的歌曲来。”
这样的回答,可谓是相当得体的了。
“那你觉得你可以写出超越《布拉格广场》的歌曲么。要知道现在音乐榜单上,对这首歌的评价,可是相当的高。”
另外一个记者抢着发问道。
这算得上比较刁钻的问题了。
如果回答可以,但之后的专辑并不行,那就是自大了。但如果回答写不出来,那么这些记者,多少会拐着弯,写着一些类似陆蔓纹自认江郎才尽一类的报道,又失偏颇。
更何况,这是一首涉嫌抄写的歌曲。
写不出来。那不就是自己承认了这首歌是抄的么?
陆蔓纹却是轻笑,脸上的神情依旧温和。
“……我觉得一首歌是不是成功,并不在乎它拿了多少奖,或是得到了多少音乐专业评论员的赞誉。我觉得一首歌的成功,是在乎人们是不是喜欢它,喜欢听,听它的时候,会不会感觉到开心。喜欢听我的歌的人并不是什么专门的音乐编曲人士,但他们都喜欢的,才是我一直努力去追求的东西。而不是写出一首歌,就会考虑它能拿到多少奖。唯奖主义,实在不可取。”
这个回答,倒是模棱两可的打太极了。还顺带拐弯抹角的抨击一下当前的某些理念。
却是成长了啊。
没有回答是不是能超越,也没有回答是不是能写得出比《布拉格广场》更经典的歌曲。
只是说。
嗯,歌迷喜欢就好。
但是显然一众记者自然不可能这么轻易的放过她。
-->>(第 2/4 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