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6章 地主家也没有余钱(第 3/4 页)
不过好在,契税比算缗令要好,算缗令是直接按财产数量征税百分之十。而现在的契税只是按房屋和田产的价值征百分之八,其余的金银珠宝古董字画等存款是不必征税的。
但就算如此。对于黄家这样的地主来说,税也很重。因为他们最大的财产,就是田产和房屋。
黄家有千余亩地,都是上等好田。在绍兴这个地价极高的地方,一亩好田普遍价钱在百块左右。这意味着黄家光田产就价值十万以上,若再加上房屋和城里的商铺,几处庄子。
加起来,黄家换契。差不多得缴一万块左右。
黄家确实有些钱,但那是过去,这些年父亲去世后,家道还有点中落。再一个,家里的钱其实多置地买田了,并没太多的现银。
一下子拿一万块出来,这让黄家有些为难。特别是之前黄家还上缴了五年的欠缴,那也是一下子缴了上千块。
“福伯,家里还有多少银子?”
“家里现银只有一千来块,银行里有五千块。”
黄宗羲皱着眉头。“铺里还有多少粮食?”
做为地主,黄家也在城里有一个粮铺,出售自家田里收的租子。并做些粮食加工生意。
黄家千余亩地,每年能收千余石租,现在减租后,一年也起码能收到七八百石租。
“店里的粮食加上新收的租,有一千石左右。”
黄宗羲算了一下,现在粮价较贵,就算稻谷每石也能卖三块,一千石,可以卖三千块。把家里的和银行的钱加起来。再把米都卖了,也才九千。何况。银行里的钱可以随时取,但粮食却不可能一下子卖掉。
想到这里。眉头更是拧在了一起。
他忧愁着叹息着,慢慢爬完那道沿坡而筑的石板台阶,越过一字并排的四棵合抱柳树,从悬着风宪二字的牌匾门楼下穿过,走进挂着太仆公府的黄家。
一进门,却发现家里厅中堆着好多箱笼。
母亲和妻子、弟媳们正忙碌着。
“娘,你们这是做什么呢?”
黄宗羲十二岁的大儿子黄百药和十岁的次子黄正谊发现父亲进来,忙过来。
大儿子黄百药比较早熟,自小跟着父亲读书,已经是下过场的童生。忙回道,“祖母正让娘和婶娘们把各自的陪嫁首饰和绸缎衣料拿出来。”
“作什么?”
他已经想到了什么,依然惊讶无比。
母亲转过头来,一脸平静。
“家里的状况我是知道的,管家也算过了,我们家换契得缴一万块银元左右。可是家里拿不出这么多银子,田产现在也卖不出,粮食也一下子出不了手,但这契税却马上得交。”
“银,这事我来想办法,缓缓不急。”
“怎么不急,衙门已经贴了告示,不缴还欠税,不换契交完契税,不但明年就要查没无新契田宅,最得要的是,今年还不能去参加科考应试。你们兄弟几个,加上你堂兄弟们,今年都要下场,这怎么能耽误呢。”
“另外你们要去杭州赶考,等考中了举人还得去京城参加会试呢,这些都得花银子,我得早做准备。你也别操心,我们妇人都有些嫁妆体己,这时拿出来变卖典当,也没什么,等你们高啊,到时再置办就是了。”
黄母很清楚的知道,对于黄家来说,家中几兄弟的科举应试是第一大事。而朝廷把完税和科举资格绑在一起,黄家无论如何都得把这税给交了。
黄宗羲的父亲曾经做过京官,但那是过去的事情了,要想让现在的黄家再兴盛起来,也唯有科举入仕这条路。
只是要让母亲妻子她们变卖自己的首饰嫁妆,这让黄宗羲心里十分难过。
“娘,我还是找朋友周转一下。”
“你啊,现在哪家不得缴契税,缴欠粮,这个时候哪有余钱外借?我们还得早点把这些整理了,拿去典当了为妙。”黄母道。
-->>(第 3/4 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